小陈,男,27岁,已婚,初中毕业,患者2015年因好奇及受朋友影响等原因接触网络游戏,开始只偶尔玩一次,每次均为朋友邀约。所玩游戏种类单一,均为枪战类游戏。
2020年开始,因为家庭不和睦,每次与家人吵架后,非常焦虑,想找方式发泄,于是想到了去玩游戏。自此,患者开始感受到游戏的乐趣,可以让其忘记生活中的一切烦恼与问题,感觉愉悦,觉得现实生活中什么都做不好,但是在游戏中就可以不断获得成功。患者每次与家人产生矛盾后,便一个人去网吧打枪战类游戏,待心情平复后再回家,一般持续3-4天。患者在自家店铺工作,即使打游戏时不工作也未造成失去工作的严重后果,只是会受到家人责骂。患者曾尝试戒掉游戏3次,每次戒游戏的过程中会变得暴躁、有想伤害他人的冲动,其中唯一一次做到2周未玩任何游戏,但最终因在与朋友交流聊天时谈论到游戏内容,而未经受住诱惑又开始玩游戏。家人对于患者的游戏行为有过劝阻,患者的反应非常激烈,家人阻止其游戏行为,患者为了吓唬家人,争执过程中拿菜刀恐吓要砍家人。
2021年10月,因为生活中烦心事比较多,加之家人一直管控其游戏行为,与家人关系恶化,想离家出走,以逃避家人与朋友。患者通过网贷及向朋友借贷的办法,凑足了一笔钱从贵州到湖南租房,购买游戏设备。近7个月患者一个人生活,未主动联系家人,拉黑了所有人的联系方式,拒绝与家人有任何沟通,包括其怀孕的妻子,每天的生活被枪战类游戏所充斥,夜里通宵上网,白天睡觉,足不出户,吃饭靠外卖解决。没有任何现实生活的社交,只在游戏内交朋友,交流也只谈论游戏。直到近期家人通过各种办法找到了患者,在此7个月之间,患者体重下降14 公斤。起初患者拒绝家人不再玩游戏的提议,坚持要继续玩游戏,并且进行了反抗。家属强力控制下将小陈送入株洲市三医院精神科综合病房住院治疗。经过详细检查和评估,小陈被诊断为“游戏障碍”。
游戏障碍是指一种持续或反复地使用电子或视频游戏的行为模式,主要表现为游戏行为失控,游戏成为生活中的优先行为,不顾后果继续游戏行为,并持续较长时间。根据游戏的种类分为线上游戏障碍和线下游戏障碍。游戏障碍以男性、儿童青少年人群为主,亚洲国家患病率可能高于欧美国家。游戏障碍患者可能的心理学特征及危险因素包括:有明显的个性问题,如自卑、孤独、社交焦虑等,导致回避社会,很容易转向虚拟空间去实现与人交往的满足。
游戏障碍主要的临床特征:
1.持续或反复的游戏行为模式。
2.失控性游戏行为,表现为无法控制游戏行为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终止时间等。
3.相比其他兴趣及日常活动,游戏行为成为生活优先事项。
4.尽管游戏造成负面后果(如人际关系破裂、职业或学业受影响、健康损害等)仍然无法停止。
5.游戏行为模式导致明显的个人、家庭、人际关系、学业、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损伤,同时游戏障碍患者还可能伴有以下问题:性格改变(撒谎、逆反敌对等)、心理问题(人际关系障碍、焦虑抑郁等)、躯体问题(昼夜节律紊乱、营养不良等)、精神行为问题(易怒、攻击性言行、负罪感等)、共病(常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双向障碍等共病)。
株洲市三医院精神科综合病房副主任高鑫表示,游戏障碍是随着信息化电子化飞速发展的今天而带来的新型成瘾性障碍,往往被大众所忽视,实际危害性非常大,请及时就医,寻求精神心理专科正规、系统的治疗。
(梁好)
一审:王梓槐 二审:张建平 三审: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