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叮......
星期天下午临近交班时,
感染内科办公室电话突然响起,
看来,又不能按时下班了,
电话是ICU曾一千医生打来的......
曾一千:急诊科刚刚送来一个怀疑脓毒症休克的病人,需要急会诊。
这是一名男性患者,43岁,起病只有1天,腹泻呕吐为主要表现,但现在人已经昏迷了,血压测不到,急诊做的血常规:WBC为40.9*109/L,血气分析PH6.8,乳酸 15mmol/L ,HCO3-、BE、SO2均测不出......
这个病死亡率居然高达100%
没有等我发问,曾一千老师就已经挂了电话,抢救病人去了。
天啊!PH 6.8 ,乳酸15mmol/L!怀疑脓毒症休克,这个病人恐怕是凶多吉少了。
曾经有研究报道称,脓毒症休克,血乳酸≥10mmol/L,,病死率 78.79%,若≥15mmol/L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可达100%。
来不及多想,立即赶去ICU。不得不感叹我们ICU医护人员抢救病人的速度,看到患者的时候他已经插管上呼吸机了,神志浅昏迷,全身皮肤冰凉,双瞳孔2.5mm,对光反射消失。
“必死无疑”到“九死一生”
经了解患者是株洲人,长期在深圳开出租车谋生。前一天从深圳乘坐火车返回株洲途中突然发病,当时家属未引起重视,只认为是普通的胃肠炎,下车后患者自觉体力不支,行走困难,还来不及回家在附近医院做了简单的检查,发现血压低,病情危重立即转入中心医院。
转院途中患者逐渐出现意识障碍,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既往曾经有糖尿病病史,长期服用二甲双胍,但血糖控制不佳,入院时血酮3.8mmol/L伴低钾低钠低氯、乳酸酸中毒等严重代谢紊乱,小便少,短期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并且继发严重肺部感染、ARDS。
患者的爱人手足无措,已经彻底慌了,“怎么这么重?医生能治得好吗?他这么年轻,一定要救他啊!”隔着ICU谈话间厚厚的玻璃,依然能感受到家属殷切的期盼,此刻我们就像她的救命稻草,尽管素不相识,却承载了她所有的希望。
我同情她,却不知如何安慰她。但尽管深知病情凶险,预后极差,抢救却没有丝毫懈怠。在ICU主持下立即组织了包括我们感染内科、呼吸内科、肾内科、代谢内分泌科、消化内科、临床质控办等多科室参加的全院会诊。
入院时曾怀疑患者是否因长期服用二甲双胍导致乳酸酸中毒或是糖尿病严重代谢紊乱引起酮症酸中毒,在临床资料极少的情况下,为抢救生命分秒必争,经全院各专家讨论果断提出按脓毒症休克处理,重拳猛击抗感染的同时,抗休克、持续CRRT稳定内环境、机械通气稳定呼吸等综合措施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功夫不负有心人,奇迹终于出现了,经过全院多学科努力,这个患者终于成功脱离呼吸机,逐渐恢复,并转入感染内科普通病房继续后续巩固治疗。
从“必死无疑”到“九死一生”,我们坚信能创造奇迹,因为所有奇迹的发生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曾经多次我们跟ICU合作,加之全院多学科配合就创造了无数这样的奇迹:像暴发性肝衰竭肝昏迷患者,PTA 10%以下、危重型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出现难治性休克并合并心衰、急性肺水肿、H7N9禽流感患者出现ARDS、破伤风患者合并喉头阻塞、呼吸骤停……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一次次向不可能挑战,一次次将记录刷新,感叹创造奇迹的同时,我们也收获了经验,赢得了自信。
临出院时,家属和患者本人对我们千恩万谢,也许他不能理解能救回他一条命,绝不仅仅是一两个人的努力,这背后是多学科的跨科合作和各科室的各司其职。而这份荣誉也绝不仅仅属于一个人,一个科室。
曾经在医学院校毕业时,我的老师告诉我,一个人再强大,再有能力,离开了医院这个平台,离开了你的同事,你什么也不是。是的,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个科室的力量也是薄弱的,在复杂的疾病面前,多科室多学科的合作往往更能体现实力,创造奇迹。
站在医院前坪上,凝视“株洲市中心医院”这几个大字,内心充满感激,因为这个集体,我才觉得更自信。感谢你们,我奋战在临床一线的所有可亲可爱的同事们,在面对各种急危重症时,你们才是我最最坚实的后盾,才是患者生命最最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