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期末时,再过几天,各中小学生就将迎来期盼已久的寒假生活了。
寒假前,每个学校照例都会举行休学典礼。典礼上,照例也会有铺天盖地的奖状。对于学生来说,一个学期的努力,换来学业上、能力上乃至其他方面的进步与提升,在这特殊的时刻,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赞许,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好事。可是,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一线教师来说,每当这个时刻,心头却总会涌上几丝伤感与别扭。
捧回大红奖状的,自然喜煞家人;但是也有那么一部分学生,什么奖项也没有拿到,甚是沮丧,还有的回到家,甚至还会遭长辈的批评。毕竟,在大多数成人的传统印象里,奖状是很难得到的,一般一个班级里也就只有寥寥几个人能够胜任。
表彰先进,激励上进,事若至此倒也作罢。
问题是,在对待期末学生评优评先这件事上,几乎每个学校的态度与做法都如出一辙——原则上每个学生都要有奖状。而且,似乎理由也还很充分: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都有自己相对优秀的某个方面,老师应该善于发现并鼓励,也就是所谓的差异化评价。这样一来,三好学生、责任少年、孝心少年、各类学科先进、各类活动先进、各类兴趣特长、各类标兵、各类积极分子,五花八门的头衔铺天盖地而来,总之,人手一张奖状可谓是轻而易举之事,有的孩子甚至可以捧回“一打”。
据了解,当下很多学校,奖状泛滥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更有甚者,但凡活动,只要参与了就能得到奖状,只要不是特别糟糕的,也总能套上一个合适的名目。以至于个别没有得到奖状的孩子家长,还会“理直气壮”的质问:我的孩子表现也不差,为什么没有奖状?似乎人人都发一张奖状才是最合理的。
奖状,本是赞赏与激励之用。奖状本身,既是荣誉的象征,也是对学生一个学期以来表现的极大肯定。我们的教育要提倡“赏识”固然也不为过。但,如果抛弃奖励之初衷,家长也唯利奖状是图,学校一味笼络学生、家长之心,推波助澜,大面积的发放奖状,不仅不能对得到奖状的同学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反而还会大大的伤害那些少数没有发到奖状的同学。我想,这是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奖状要不要“打批发”?笔者以为,当回归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