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成辉 胡盼盼
通讯员 张琪汶 陈红荣
产地冷藏保鲜是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最初一公里”,也一度是“最短一块板”。8月29日至30日,全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现场会在茶陵县举行。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人员,集体观摩了当地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情况。
记者现场看到,这一“短板”正在茶陵补齐。冷库建在田头,链头联结市场,农民喜获增收,农业规模化、组织化水平越来越高。
“茶陵三宝”真正变成了“宝”
“一蒜入锅百菜辛,一家炒蒜百家香。这是我们的紫皮大蒜,喜欢的朋友可以下单……”
8月29日,茶陵县君兰大蒜种植合作社内,两名女主播正面对手机屏幕,向网友推介“茶陵三宝”。
生姜、白芷与紫皮大蒜,人称“茶陵三宝”。但很长一段时间,这个“宝”停留在口头层面。当地加工企业也只有在收获季,才能生产伏蒜、盐姜、腌菜等制品。
“没有冷库,白芷、蒜等原料储存时间有限,尤其在夏日高温下,储存时间更短。”君兰大蒜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尹兰凤颇为无奈,“与农户签订的保底收购协议,时常无法全额兑现。”
改变自2020年始。当年,尹兰凤的合作社实施冷链设施项目建设,总投资228万元,国家补助94万元,新建了5座冷库,库容达到1400立方米。“收货季也不怕农民扎堆了,大家都获益,干劲更足了。”尹兰凤喜不自禁。
没了后顾之忧,这两年,合作社大力发展订单种植,带动农户种植大蒜2.5万亩、生姜1.2万亩、白芷3000亩,帮扶农户2000余户,每户平均增收1万元以上。
依托冷库,尹兰凤探索创建“电商微商+”运营模式,形成了集中仓储、共同配送、仓储一体的营销机制,销售额连续两年达到2000万元以上,预计今年将突破4000万元。
仔细了解这一运营模式,山东参会代表张丙朋现场点赞:既保障了加工原材料的充足优质,又解决了种植户初级农产品滞销和合作社原有季节性生产的后顾之忧,“有地方特色,更有示范效应!”
“冷库建好后,‘茶陵三宝’才真正变成了‘宝’。”茶陵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建宁介绍,抢搭冷链快车,近两年,茶陵已完成总投资3亿元,建成冷库228座,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县的冷藏保鲜设施网络。
“湘赣红”越来越红
湖南佳家欢农副产品物流园内,南来北往的车辆络绎不绝。
每天,通过佳家欢集配中心信息共享平台,湘赣边区的农副产品,坐上冷链物流车,直接销往上海、粤港澳、江西等地。
佳家欢农副产品物流园董事长张建中打开冷库,里面摆满了各种果蔬,除了县内的生姜、大蒜、茶叶,还有周边县(市、区)的农特产,如炎陵黄桃、井冈山杨梅等。
茶陵是“湘赣边界中心县”,也是传统农业大县,农产品极其丰富,“湘赣红”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授权企业多达11个,全省排名第二。
借着项目建设的“东风”,茶陵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引进社会资本投入,实现了冷藏保鲜设施网络全覆盖。
2021年,佳家欢农副产品物流园有限公司投资1.8亿元,新建了2万立方米的低温库及相关配套设施,并与湘赣边区5个县(市、区)的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签订了农产品采购合同120余份。
同时,还委托了58家在当地有冷库的合作社对农产品进行收购和存储,将冷链集配中心与田间地头的农产品全程冷链无缝对接,利益联结,共享共赢,农副产品实现保值增值。
如今,从田间到市场,全程冷链,掌握“鲜”机,“湘赣红”红起来了。
“以‘湘赣边区冷链农副产品集配中心+’的运营模式,强化了农副产品线上销售弱项,补齐了冷链物流短板,稳定了产销关系,提升了农产品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江西参会代表谢伟相信,在这种模式的助力下,“湘赣红”必将越来越红。
农民挑上了“金扁担”
茶陵县界首镇上联村,连片的白色大棚格外抢眼,中间不时穿插一座白墙蓝顶的建筑。这是该村修建的田间冷库。
刚查看完新播种的食用菌种,上联村党总支书记、兴农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始人陈晚朱又一路小跑去检查冷库运转情况。
食用菌是茶陵脱贫乡镇的龙头产业,其中界首镇食用菌生产规模占全县70%、食用菌对外销售占全县80%,是我省重要的菌菇生产基地。
然而,田头冷库的不足一度影响了农户增收。“小型冷库容量不够,食用菌必须当天完成采销。”陈晚朱说,时间赶着,货压着,价格横着,“赚不到钱的种植户,索性外出打工去了。”
2020年,抓住茶陵县项目建设契机,界首镇两年建成大小冷库52座。食用菌从采摘到进库只需3小时,腐坏率大幅降低不说,每斤价格也比以前提高了0.5元至2元。
冷链延伸田间地头,产业加速发展壮大。李建宁自豪地说,合作社引领广大农民,走“电商+冷链+基地+农户”的路子,参与产业链,分享利益链,挑起共同富裕的“金扁担”。
一路看下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市场与信息化处处长张景莲感触颇深。她表示,要把湖南冷库建设的好经验带回去,努力实现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原载《湖南日报》(2022年8月31日08版)
一审:王梓槐 二审:张建平 三审: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