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株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谱出靓丽篇章
发布时间:2011-04-20   来源:株洲网  作者:罗小玲 刘秋泉 刘茜 彭泽波  编辑:瞿建波
 


    “铁板政策”的推行,择校风和大班额得到有效遏制,也为农民工子弟和其他弱势群体上学打开了方便之门。

    在许多地方,农民工子弟要想进城区学校简直要“挤破脑壳”,原因两个:学位紧,门槛高。但在株洲务工的农民工,就不用为孩子入学发愁了。这里对农民工子弟同样实行“零门槛”和“就近入学”。近三年来,株洲就安排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学生2.4万多人。芦淞区还新建了全国第一所公办“个体劳动者子弟学校”庆云山小学,在全国也是响当当、顶呱呱的。

    同样声名远播的,还有株洲开展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享有“北有佳木斯,南有株洲市”的盛誉。现在,株洲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6.63%,荷塘区、攸县被评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区县,醴陵市被教育部列为全国随班就读工作支持保障体系实验县。

    家庭困难学生的入学始终是教育均衡必须直面的难题。株洲没有回避。近五年全市共筹资1.9亿元,资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111万人次,全面实现了“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

    第三篇:
    从“三个100万工程”到“教育特派员工程”


    师资当然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要素。

    2004年一个名叫“三个100万”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在株洲上马。

    从那时开始,市教育局每年拿出100万元用于教师培训,将中青年教师送到北师大、华东师大等名校进行脱产学习,培养骨干教师;每年拿出100万元发放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津贴;每年拿出100万元用于引进外地市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这还不含县区、学校配套的600万元。目前,在株洲可享受津贴的骨干教师有三个级别:一是特级教师,每人每年1万元津贴,二是市级学科带头人,每人每年津贴8000元,三是城区中学骨干教师,每人每年津贴6000元。

    株洲县域内教师交流机制也做得实实在在。2007年以来,株洲启动了“教育特派员工程”,每年从市直学校选派30名骨干教师对口支教炎陵县、茶陵县、攸县边远山区学校。五年来,先后有2415名教师实行了交流。市里建立健全城区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任教制度,明确规定评定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有一年以上农村教学经历。全市设立了艰苦地区学校工作人员特殊津贴,条件特别艰苦地区绩效工资高于平均水平10%。各地积极组织名优教师、学科带头人开展送教下乡活动。近五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先后组织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送教下乡23000多人次。

    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刘遂弦对记者说,对教师,株洲真的是高看一等、厚爱一层。记得2007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省率先增加教师工资总额,实行教师津补贴制度,与公务员同步到位。此举曾经在全省引起强大反响。各地开始纷纷仿效。

    第四篇:
    抓住教育教学普遍高质这个根本


    在醴陵浦口镇,这个全国重要的烟花鞭炮、电瓷电器生产基地,浦口中学校长吴富平介绍说:“学校结合实际,开设了一系列校本课程。以《醴陵瓷器与烟花》课为例,首先学生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对烟花和瓷器的一些基本知识进行了解,然后利用周末以及节假日的时间领着学生去镇上的相关企业进行实践,让学生去接触一线,提高动手能力。学生们很欢迎这堂课,因为和他们以后的工作有着联系。”

    确实,株洲特别注重在提高质量上着力。

    2008年市教育局制定下发了《株洲市普通中小学教学常规指导意见》,教学常规是教学规律的体现,是对教学过程的最基本要求。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渗透在常规教育教学工作中,并通过教师的深度参与、体验与内化,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毫不夸张地说,经过努力,株洲市的教育质量提质可谓是百花齐放、各具特色。

    芦淞区作为国家级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和全国校本教研基地,2002年就开始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2006年11月创建了芦淞教育博客网站。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发展成为在本地区甚至本省小有名气的专业网站,拥有超过数千名的注册用户(全区教师总人数仅1200多名),教研骨干尤其是区教研员的博客访问总量更是达到了成千上万人次。网络平台首先搭建了中小学各个学科的“虚拟教研室”,也架设了教育科研课题电子化管理的新平台,更成为全体教师交流思想共享智慧的“教研后花园”,它无疑为基地建设开辟了一条现代化的高速通道。
[上一页1  2  3 [下一页]

株洲要闻

湖南新闻

娱乐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