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人才奔涌,制造名城株洲的成长密码
发布时间:2022-08-10   来源:株洲日报  记者:记者 叶新福 罗欣  编辑:王梓槐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 叶新福 罗欣

  一如这酷暑天气,近期的株洲热浪扑面、光彩炫目——

  8月3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播出《中国底气·严峻挑战下如何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节目,专题讲述株洲企业联手接力完成出口韩国的首批双层双轨观光游览列车的精彩故事;

  8月5日举行的中共湖南省委“中国这十年·湖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伟和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不约而同为“株洲制造”打Call……

  人才,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制造名城株洲深谙其道。“住株洲的房子,拿一线城市的工资,干全球的事业!”前些日子,株洲市委书记曹慧泉的一番话引发广泛共鸣,迅速刷爆媒体圈,成为株洲招才引才最鲜活的“发布词”。

  几天后,中车株洲所发布消息,该公司新近一次性招聘各类人才近1000名,其中应届大学毕业生680名,均创近十年来单年人才招聘新高。这公司,已集聚研发人员7000余名。

  人才争抢白热化,既不沿边也不靠海的株洲,凭什么吸引到这么多人才?凭什么培育制造名城?这背后又有怎样的付出与坚守?带着这些疑问,知株侠梳理近年来株洲人才工作脉络,解锁株洲发展的“人才之钥”。

  ●高位推进,把“第一资源”转化为“第一动力”

  株洲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率先拥有的铁路交通优势,将各类资源尤其将五湖四海的人才汇聚于斯,成就了我国重要工业基地,成长为今天市区人口达173万的湖南第二大城市。

  从昔日荣光到今日辉煌,株洲人始终清楚,人才是创新创业创造的中流砥柱,是赢得新时代竞争优势的战略资源。

  湖南要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制造业“老将”株洲必须一马当先、争当“排头兵”。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期间,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伟寄语株洲“发愤图强、重振雄风”,期盼殷切,唯有甩开膀子、背水一战。

  打造高地、重振雄风,人才当先。立足制造业人才的独特优势,株洲始终坚持把人才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紧紧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激活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努力把株洲打造成为人才集聚之地、人才辈出之地、人才创业之地、人才向往之地。”在今年株洲市委人才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曹慧泉吹响新一轮人才工作的集结号冲锋号。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恢清就人才服务事项多次作出批示。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武宁经常深入基层调研,鼓励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才活动,营造尊才爱才氛围,让人才“威风”。

  2021年8月6日,升级版株洲“新人才30条”政策正式对外发布。这是继“万名人才计划”“人才30条”后,株洲人才政策的再次迭代升级。整合市级人才计划,统筹各区人才政策,优化升级措施17条、创新措施13条,株洲“引、留、育、扶、识、用”才有了更强力的政策引擎。

  真金白银支持力度越来越大——

  从2022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经费,市直相关部门拼盘2亿元以上人才发展资金,综合支持人才发展。对重点产业靶向引进的核心技术人才(团队),按“一人一策”,给予50万元至100万元的奖励;对高精尖团队项目,给予最高综合资助由原来的1000万元提高至2000万元……

  “齐抓共管”合力越来越强——

  人才、工信等部门,对核心技术和配套产品提前布局;教育、科技部门积极引导高校院所调整优化学科专业,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人社、住建、卫生等部门为人才生产生活提供服务保障……

  “行业大咖来了,专业也对口,再加上株洲这座宜居城市,环境和人文氛围都很好,我也就来了。”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材料研究所的理学博士、2020年江苏省“双创人才”张弘入职湖南越摩先进半导体有限公司刚满2个月。这个项目,已经吸引了来自哈工大、武汉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20多位人才汇聚。

  给人才以真心实意、真金白银,迎来人才推动发展的货真价实。经过3年创建,株洲成功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2021年科技创新工作再获省政府真抓实干激励表扬;着力打造的“3+3+2”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形成;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两年平均增速居全省第一……

  成就今天,创造未来。知株侠认为,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人才工作“众星捧月”,人才“引力波”必然不断增强。2020年至2022年连续3年,株洲上榜中国人才吸引力百强城市,这在中部非省会城市中可不常见。

  ●筑巢引凤,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2021年6月,一场别开生面的面试在北京举行。为了招到心仪人才,市委组织部组织全市市直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进京,采取“面谈+面试”相结合的形式,招录高校优秀应届毕业生。

  这样的形式,在全省14个市州都不多见。面对一些人对没有笔试的顾忌,株洲认准一条: 奔着“招人才”这个目标,不怕。最终,引才成果丰硕:引进的74人中,来自北大、人大等双一流高校的占比85%,党员学生干部占比87.4%。

  在知株侠看来,从“等人上门”到“送岗上门”,主动走出去引人才,敢于在流程上创新、机制上突破,正是株洲前所未有重才、不拘一格揽才的生动写照。

  工业底蕴深厚、产业链发达是制造名城株洲的鲜明特征。不同于一些城市高层次人才多在高校,株洲的高层次人才很多来自企业、扎根产业,基于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渴求也尤为迫切。

  新一轮人才布局中,株洲更加注重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打造人才链,注重引进、培养、扶持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人才,真正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支撑。

  近年来,瞄准轨道交通、航空、先进硬质材料、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株洲先后组织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国航发南方公司、中国航发湖南动研所、株硬集团等近百家企业赴省外揽才,到双一流高校引才,得到各方频频点赞。作为产业中坚的大厂大所,得到了从政策到项目、从资金到服务的全方位支持。

  一组数据为证:

  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全市支持大厂大所引进本科学历以上人才6885人,其中博士学历人才341人;自2014年以来,全市共有203位人才(团队)获得了10万元至100万元不等的项目支持,其中大厂大所的人才(团队)就有111个。比如,近3年,支持中车集团在株6家一级子公司申报国家、省、市、区级项目分别为27个、99个、79个、12个,总支持资金近50亿元。

  “我是‘科技人才托举工程’的受益者,入选为托举对象,是我科研生涯浓墨重彩的一笔。”中车株洲所总经理助理徐绍龙是山东人,因为“这里尊重人才”而选择了株洲,又因为株洲的“科技人才托举工程”,这个外地来株青年人找到了归属感。

  留住人才,靠政策更靠服务,比真金更比真心。株洲给出的方案“软”“硬”兼具。提质“硬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短板,全面提升城市品质;优化“软环境”,建立人才社会化服务联盟,打通人才出行VIP通道,关心青年人才交友婚恋,提供人才公寓等暖心服务……

  株洲还有一个“特别”现象,今年5月份以来,至少有5名来自驻株央企的中高层干部交流到了政府专业部门、市属国有企业、市属高职院校任职,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干部能力提升年”活动中,一大批企地干部交叉交流、挂职锻炼。

  知株侠认为,越来越多企业的专业人才进入到政府部门序列,彰显了株洲这座城市对人才的渴望与包容,体现了政企人才交流的密切和融洽。不论你来自哪里,不论你身处哪个行业,只要你在某个领域是专业的,你在株洲发展,株洲就不会辜负你,你就能拥有最好的发展平台和最充裕的发展空间。

  ●生生不息,人才与城市共同成长、相互成就

  人才服务无止境,永远没有最优,只有更优。

  在各地人才政策密集出台、“抢人大战”轮番上演的背景下,人才流动的态势必将加剧。分析人才流动的原因,无非是事业、感情、薪酬,或是生活环境、医疗保障、子女就学等等。

  人才不流动,发展没活力。株洲作为人才集聚高地,每年有大批人才涌来,也会有一些人才流出,这是市场规律、发展使然。活力满满的株洲广纳天下英才,也向世界输送人才。

  在城市发展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压力和人才资源有限的客观条件下,各地都在服务人才上竭尽所能发挥优势、补长短板、赢得主动,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这,也是株洲正在全力做好的一篇大文章。

  早前,知株侠在做“人才引进的株企密码”走访调研时发现,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学府的高端人才之所以选择株洲,都是因为这里有国内最先进的轨道交通、航空航天产业,能够让他们有施展抱负的舞台。

  对人才来说,事业就是感召力。越是高层次人才,越看重事业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没有干事创业的平台,给钱给物人才也不愿意来,来了也留不住。

  于株洲而言,事业留人是最有底气的。聚焦轨道交通、航空动力、先进硬质材料三大主导产业,加快构建“3+3+2”现代产业体系,株洲这片土地上,世界级、国家级、区域级产业集群梯次发展格局正加速形成。今年6月,全国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50城市最新榜单出炉,株洲以25家重点“小巨人”的总数排名第17位,一大批行业细分领域“大咖”正快速成长。

  资本的嗅觉是最敏锐的。今年以来,金融机构、资本领域“大鳄”们频繁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会见、洽谈,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基金落户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足以可见资本市场对株洲产业、城市发展的追捧。

  近些年,株洲企业加快了对外布局步伐。以中车系在株企业为例,布局从近边的长沙,到省外的上海、湖北、四川等,再拓展到土耳其、英国、德国等国家,株洲打造世界级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轨道交通产业真正走向了全球。此刻,也有人在担心,企业会不会搬走?现有人才会不会流失?

  稍微深入一点就不难发现,凡是已经成为行业巨头的企业,无不在国内外多点开花。全球化经济背景下,产业链被无限拉长,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原材料加工等分工越来越细,各地合作越来越紧密,传统地域上的商业边界已经越来越模糊,上下游企业日益深度融合。无论大小企业,在全球化的浪潮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大背景下,必须更好地整合区域间的资源和要素,才能凝聚起更强大的发展势能。

  株企“走出去”,是一种发展意义上的扩张,“飞地”式的市外设点,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为株洲带来源源不断的智力等资源,通过借势、借智,最终实现共赢。

  近日,株洲市在全省首创,将18名外国高端人才认定为株洲市高层次人才,享受“新人才30条”政策支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是只有每天在株洲的人才才是株洲的人才,只要是为株洲发展服务的,都是值得我们尊敬和礼遇的人才。

  知株侠相信,株洲把创新创业之火烧得更旺,把引贤纳才之门打得更开,把品质生活之基筑得更牢,人人在奋斗中出彩,城市在人人出彩中也必将永葆生机与活力。


株洲要闻

湖南新闻

娱乐时尚

华声在线-永州分站 华声在线-张家界分站 华声在线-益阳分站 华声在线-郴州分站 华声在线-岳阳分站 华声在线-娄底分站 华声在线-邵阳分站 华声在线-衡阳分站 华声在线-湘潭分站 华声在线-常德分站 株洲网 湖南日报 株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