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从“污染名城”到“两型社会”样板
发布时间:2014-12-08   来源:济源日报   作者:记者董伟  编辑:李翔

从“污染名城”到“两型社会”样板

“透过株洲看济源”之城市转型篇

414.jpg

 

株洲云龙示范区旺塘新貌(汪凯 摄)

 

 贯穿南北,连接东西,是国家梯度发展的节点城市,是“长三角”、“珠三角”两大国家级“经济引擎”的连接点,是湖南面向“长三角”开放的前沿阵地,株洲的地理异常优越。

 

 作为南方工业重镇,多年以来,株洲一直以有色冶炼、化工、建材、火力发电等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给株洲带来了荣耀,也留下诸多发展瓶颈。2003年至2005年,株洲连续三年戴上“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的黑帽。

 

 痛定思痛。以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试验区为契机,按照湖南省委、省政府“四化两型”的总体战略部署,株洲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立志建设“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终于实现华丽转身,相继获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城市实力跃居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第一名。

 

 “污染名城”是如何摘下“黑帽”的?

 

 2005年,株洲走到了一个历史拐点。这年,国家环保总局公布“全国空气严重污染十大城市”,株洲市赫然在列,再次戴上“污染黑帽”。

 

 戴上了“黑帽子”,株洲人从灵魂深处受到震撼;透过黑色烟尘和刺鼻气味,株洲人感到一种危机感。重工业比重大、源头产业比重大、耗能污染企业比重大——“三重”特征成就了株洲过去的辉煌,如今却使株洲必须承担沉重的责任。

 

 与其坐等,不如行动。知耻而后勇的株洲重拳出击治污,炸烟囱、关企业、治污染……一系列重拳连续打出,于2006年成功摘掉了黑帽子。初战告捷,株洲人并没感到轻松。因为“摘帽”不是目的,最终要的还是发展,治污的压力恰恰给他们带来了发展的动力。而发展不能再走老路,要寻找新方式、开辟新路径。

 

 在株洲人看来,强调转变发展方式,并不是要降低发展速度,而是要提升发展质量。株洲的整体经济形态还是“自行车”经济,一旦减速或停滞不前,就难以掌握平衡。

 

 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株洲建设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大幕正式拉开,其转型发展迎来了历史性新机遇。

 

 从这时起,转型已经变得不可逆转。而株洲之变,开始集中体现在“三个转变”上。

 

 从“高碳”向“低碳”转变。告别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大力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着力减少能源消耗,减低污染排放。

 

 从“制造”向“创造”转变。把自主创新作为转方式,坚持在核心技术上求突破,在高新技术产业上下功夫,培育壮大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从“黑色”向“绿色”转变。牢固树立“宁可牺牲GDP,也要青山绿水”的环保理念,一方面坚持重拳治理污染,有效减少环境负荷,一方面注重加强生态建设,改善城市环境。

 

 变是痛苦的。几年来,株洲市以牺牲30多亿元工业产值、3亿元税收为代价,先后关停污染企业123家。

 

 变又是充满希望的。仅“十一五”期间,株洲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21.5%,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0.8%。2013年,全市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化学需氧量、氮氨等主要污染物同比削减7.19%、16.46%、1.23%和1.5%。城市空气质量良好率59%,分别高于长沙、湘潭5个百分点,优良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已发布AQI指数城市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湘江株洲段水质持续保持国家Ⅲ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产业体系如何撑起“两型社会”?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经济发展这一永恒的主题。两型社会要持续发展,同样需要寻找一个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的路径,需要构建起能够支撑“两型社会”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两型产业”体系。

 

 作为湖南东部的重要门户,株洲着力营造“东大门”形象,迎接来自“长三角”和沿海发达地区生产要素的转移。

 

 转移,需要平台接纳;承接,需要产业呼应。做强传统产业,做优新兴产业,做大经济总量,使优势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优质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构建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两型’产业体系,打造实力株洲。这是株洲在推动城市转型的产业选择。

 

 近几年,株洲投入数百亿元技改资金,推动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轨道交通、冶炼、化工、烟花、陶瓷等传统优势产业。

 

 “南车株机”瞄准“低碳出行”开发新品,出口额居全国同行业首位;株冶多方融资30多亿元,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推广“绿色生产”,推进产业升级,以每年50万吨的锌产能稳坐中国锌冶炼头把交椅。

 

 老树新花,同样花香四溢。依托传统企业,株洲投资80亿元的株硬精密工具产业园开工,投资30亿元的南方宇航高精传动项目启动,国内最大功率永磁同步牵引电机下线,国内首款防冰冻型叶片问世……

 

 新旧衔接,力量迸发。目前,株洲生产的大功率交传机车、城轨地铁车辆、高速动车组牵引电机、高分子绝缘材料、中型航空发动机、新能源电动汽车、数控工具等10余种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同行业前列。

 

 株洲的探索不止于此。今年4月,备受株洲市民关注的《株洲产业振兴实施纲要》正式公布,昭示着株洲构筑“两型产业”体系的决心、时间和路径。

 

 根据《纲要》,株洲提出:发展轨道交通、航空、汽车等动力产业,全力打造“中国动力谷”;培育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汽车及零部件、服饰、陶瓷5大优势产业;加快推进电子信息、健康食品与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4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构建动力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相融并进的产业新格局。

 

 量化成主要经济指标,那就是:到2017年,力争株洲的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4200亿元以上,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

 

 【记者手记】经济转型,城市转型之关键

 

 对一座城市来说,转型酝酿着一次“凤凰涅槃”,株洲如此,济源也不例外。

 

 济源、株洲,同为工业城市,同样遭遇发展之困,不走转型发展之路,不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纵使有一路飙升的经济指标红线,不可能从根本上带来城市的富强、人民的富庶、社会的文明。

 

 事实上,加快“两个转型”正成为玉川大地的主旋律。转型中的济源,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并且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规模进一步拓展,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城市转型载体更加丰富,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转型,转的快还得转得好。众所周知,城市转型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方面,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三位一体”转型,三个转型中的出发点是经济层面上的产业转型,即城市转型要从改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开始。

 

 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有什么样的产业,就有什么样的经济;有什么样的经济,就有什么样的城市。经济转型推动城市转型,产业转型必将带动城市转型。济源城市转型和能级水平的提升,必然转向经济体系升级上档。我们不妨借鉴株洲的经验,在产业结构的改变、生产要素的重组、显著科技进步的运用等方面下足功夫,坚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支撑,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着力点,终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济源城市加速转型。

 

株洲要闻

湖南新闻

娱乐时尚

华声在线-永州分站 华声在线-张家界分站 华声在线-益阳分站 华声在线-郴州分站 华声在线-岳阳分站 华声在线-娄底分站 华声在线-邵阳分站 华声在线-衡阳分站 华声在线-湘潭分站 华声在线-常德分站 株洲网 湖南日报 株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