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抓好美丽乡村建设 提升农民幸福指数
发布时间:2014-10-23   来源:《新湘评论》  作者:  编辑:李翔

 


(作者一行深入田间地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两型不两型,重点在农村”。益阳作为农业大市,在“两型”视域下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更应突出抓好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产业特色鲜明、乡土文化繁荣、公共服务健全、农民生活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深化思想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突出抓好美丽乡村建设,首先必须解决好认识问题,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建设美丽中国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涵盖城市领域,更包括广大的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由于农村地域范围大、农民居住比较分散、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社会管理不规范等原因,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日俱增,特别是农村垃圾污水等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将建设美丽乡村摆在突出位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建设美丽乡村是推进“四化两型”的关键举措。推进“四化两型”建设,需要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农村经济结构不优、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等是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建设美丽乡村,大力实施节水灌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造林绿化等重点工程,抓紧建立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和高产出的“两型”农业体系,实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不断优化,这是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关键着力点。

  建设美丽乡村是打造丽都益阳的根本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竞争力。2013年,益阳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生态美市”战略,建设区域性生态中心城市,打造丽都益阳的总体发展思路。打造丽都益阳,建设美丽乡村是题中应有之义,因为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生态环境改善了,丽都益阳建设才有了坚实基础,才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设美丽乡村,就是抓住了丽都益阳建设的根本。

  强化规划引导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规划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坚持规划先行。

  以中心村建设为重点,完善村庄布局规划。结合行政村调整,明确区域内中心村和一般村的数量、功能与定位,优化区域城镇发展、村庄分布、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农田保护等空间布局,完善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一般村相结合的重点突出、梯次合理、特色鲜明、相互衔接的村庄布局规划体系。

  以分类推进为原则,修编村庄建设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必须在布局规划的指导下,按照全面惠及与突出重点、均等化与差异化相结合的原则,在功能布局和人口容量上区别对待,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上区别对待,因地制宜对村庄建设规划进行深化和细化。

  以衔接配套为要求,完善其他相关规划。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按照衔接配套的要求,修编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农村住房建设规划等,加快乡镇规划、国土、建设、环保等职能部门的整合,努力实现各项规划的无缝对接,确保村庄规划科学合理、有效实施。

  彰显发展特色

  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彰显地域特色。

  彰显山水特色。益阳位于湘中偏北,背依雪峰山,怀抱洞庭湖,良好的山水生态是益阳最宝贵的资源,也是益阳发展的优势所在。建设美丽乡村,必须立足于现有的自然生态资源,全力保护好、利用好、发挥好山好水好的生态优势,着力打造独具魅力、山水相依的田园风光,努力实现优势发展、永续发展。

  彰显产业特色。产业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命线,益阳得天独厚的山水生态条件为发展特色产业打下了良好基础。重点发展黑茶、蔬菜、水产、苗木花卉、竹业等五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基地建设,培育产业龙头,推进精深加工,提升品牌影响力,增强产业竞争力,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彰显人文特色。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益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发挥好特有的文化优势,大力弘扬梅山文化、黑茶文化、竹文化、渔樵文化、美人文化、花鼓文化等历史文脉,加强对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木、古农具等文化遗迹遗存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加大对传统艺术、传统技艺、传统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的发掘、传承和弘扬力度。

  提升建设品位

  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着力点,依托农村山水生态、田园风光和人文历史资源,突出村庄建设的风格和品位,打造一批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美丽村庄。

  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村庄园林化、庭院花园化、道路林阴化的要求,以增加绿化为重点,充分利用宜林地、农民闲置地和不宜建设地段,大力进行造林绿化,打造森林村庄。到2017年,全市村庄绿化覆盖率达50%以上。

  加强环境治理。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是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推行县域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推进城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建立村庄保洁制度,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着力推广实施大中型沼气工程和户用沼气工程。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整乡整村推进农村河道综合治理。

  加强示范带动。利用2至3年时间,把赫山区泉交河镇竹泉山村、益阳高新区谢林港镇清溪村、沅江市草尾镇乐园村、桃江县桃花江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打造成全省一流、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带动全市的美丽乡村建设。

  加强服务管理。建立健全市县区、乡镇、村三级社会综合服务平台,逐步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管理。完善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村民议事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四位一体”的新型村级民主治理机制。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和生活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着力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等特殊群体的实际问题,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凝聚工作合力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真抓实干,凝聚合力,整体推进。

  完善领导机制。在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统一组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市指导督促,县(市、区)为主的原则,建立健全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班子专门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机制。

  完善投入机制。建立多元投资的投入体系。各级政府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切实增加财政投入,让公共财政投入对美丽乡村建设起到支撑、引导和保障作用。积极拓展美丽乡村建设的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信贷投入,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形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鼓励农户投工投劳参与建设。建立多渠道的建设用地保障机制,按照中央和省委有关文件精神,充分利用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心村培育等项目平台,健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创新农村宅基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

  完善考评机制。市里出台“美丽乡村”具体考评办法,每年开展一次“美丽乡村”评选,将县(市、区)和市直相关部门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任务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实行奖罚兑现,确保工作顺利推进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作者系中共益阳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新湘评论》2014年第20期)

株洲要闻

湖南新闻

娱乐时尚

华声在线-永州分站 华声在线-张家界分站 华声在线-益阳分站 华声在线-郴州分站 华声在线-岳阳分站 华声在线-娄底分站 华声在线-邵阳分站 华声在线-衡阳分站 华声在线-湘潭分站 华声在线-常德分站 株洲网 湖南日报 株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