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在云龙,这样的“小点子”作用大
发布时间:2015-04-07   来源:株洲网  作者:记者王军 通讯员段晨璐 言思佳  编辑:李翔

  灌溉农作物如果用沟渠直排,水的利用率还不到一半;生产车间里产生的废水废渣,填埋处理不仅污染生态还费事;地势低洼的田地饱受血吸虫疫情之害,一遇洪涝还经常被淹,这些情况,曾经让云龙示范区的企业和市民很闹心。

  但办法总比问题多,经过一系列尝试和反复论证,云龙想出了一些“小点子”,昔日的闹心事如今变成了一桩桩美事。到底有什么“奥妙”?近日,记者前去探访。

  用“滴水不漏”换“根深蒂固”

  推广滴灌技术:

  在龙头铺镇鸡嘴山村的果树种植基地,粗壮的葡萄苗“奋力”爬上支架,新栽的樱桃树苗长出棵棵新芽,果园里一派生机勃勃。

  记者仔细一看,排列成行的果树兜表面,铺上了一根根塑料软管,管道内流出的清水,准确无误地渗透到了树苗根部。给果树浇水,犯得着这么麻烦吗?

  “这是去年安装的喷灌设施,目的就是节水。”鸡嘴山生态农庄负责人吴捍东说,这片果园依山而建,山坳里就一口水塘,如果水通过沟渠流到果园,水根本不够用,滴灌设施确保了“滴水不漏”。

  顺着吴捍东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了一个白色的“大水桶”,桶底部一根手腕粗的水管连到了水塘,桶边还安装了控制阀。“可别小看了这个白色水桶,接通电源,打开控制阀,再把果苗需要的肥料倒入桶内搅拌溶解,肥料和水可以均匀地分配给每一棵果树。”吴捍东说,用这种方式不仅可做到以量取水,还能减少人工施肥成本,一举两得。

  滴灌技术的推广让果苗长得“根深蒂固”,该庄园2013年栽种的葡萄苗,2014年就挂果了,比一般情况提前了一两年。“当年是投资40万元安装的喷灌设施,现在一年的人工成本就可节约回来。”吴捍东说。

  从“垃圾围山”到“变废为宝”

  开发沼气资源:

  腊制品加工和190多名员工的生产生活不用电,用什么可以取代?株洲沙坡里农产品深加工有限公司另辟蹊径,建沼气池,让废弃原材料变清洁能源。

  在该公司生产车间,一个漏斗形的地洞居于其中,加工腊制品产生的废弃物,制作干蔬菜挑拣出来的烂菜叶,全部被清扫到“漏斗”内,通过管道流进沼气池。

  “我们每天会产生200公斤左右的废弃物,在沼气池发酵后,发电完全满足了公司生产和员工生活的能源需求。”该公司副总经理肖韧告诉记者,以前,公司里的生产废弃物只能填埋在附近的山上,不仅污染附近的山体,时间久了也没有更多地块填埋,让公司很是头疼,开发沼气资源让“垃圾围山”实现了“变废为宝”。

  据肖韧介绍,废弃物在沼气池发酵后,废渣变成了实用有机肥。该公司种植的花木和蔬菜,使用发酵后的废渣不会受到虫害,沼气发电不仅满足了公司照明和生产用电,还免费提供给了周边6户农家。

  “现在每年可节约电费30万元。”肖韧说,该公司的沼气项目日前已获专利,企业也被评为云龙示范区“两型”企业。

  既“旱涝保收”又“城美景丰”

  围田堵水造湖:

  龙头铺镇龙升村和三搭桥村交界处,是一处地势低洼的荒地,这里曾经是血吸虫病疫区,老百姓不敢在此种田,并且一到涨水的日子,附近老百姓家里免不了遭殃。2011年,当地发生过一次严重的洪涝灾害,洪水冲毁了堤坝,流进了附近一个采石场,100多米深的矿洞被水淹后只能废弃。

  围田堵水造湖,既保护下游农田不受洪涝侵害,又可增加一处人工湖景观。这样的想法,很快便有了回应,云龙示范区决定在此建一座人工湖——首湖。

  当天下午,记者在首湖看到,规划区内建起了一座拱桥,拦水大坝的支柱也浇筑完毕,周边征地拆迁工作也在有序推进。根据规划,在湖中心还将建立一座小岛,方便周边居民休闲。

  云龙示范区农村工作局局长刘凤尧告诉记者,建成人工湖后,周边一部分地块被水淹掉,血吸虫寄生的钉螺也没有了生存空间,疫情将会得到有效控制。大坝建好后,可以对境内起到蓄水调峰的作用,既“旱涝保收”,又实现了“城美景丰”。


株洲要闻

湖南新闻

娱乐时尚

华声在线-永州分站 华声在线-张家界分站 华声在线-益阳分站 华声在线-郴州分站 华声在线-岳阳分站 华声在线-娄底分站 华声在线-邵阳分站 华声在线-衡阳分站 华声在线-湘潭分站 华声在线-常德分站 株洲网 湖南日报 株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