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尤溪10月15日电 (黄献光孙贤迅)中国农业部专家组连日来在福建尤溪、龙岩等地对“再生稻高效生产模式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进行测产验收,尤溪麻洋村128亩示范片全年平均亩产1317.77公斤。这是该示范片连续14年平均亩产超1.3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作为节本增效,能让有限耕地多产粮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再生稻技术,近年却出现推广面积逐渐萎缩的现象。农业部规划到2015年中国推广再生稻1500万亩,但2013年中国只种植再生稻846万亩,比1997年1125万亩还减少25%(279万亩)。重庆市1988年种植再生稻350万亩,如今降到150万亩。广西由上世纪90年代的70万亩,降到目前10万亩。
记者调查发现,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劳动成本快速上涨、耕地面积锐减的双重压力,再生稻发展受到优良品种、栽培技术、劳动力短缺的三大因素制约。如今,对再生稻来说,前两大难题已解决,其复兴,仅差劳动力短缺与政策支持的“最后一关”。
农业部规划到2015年全国推广再生稻1500万亩,但2013年只种植846万亩,比1997年1125万亩还减少25%(279万亩)。重庆市1988年350万亩,如今降到150万亩。广西由上世纪90年代的70万亩,降到目前10万亩。
再收一季稻谷要破解劳动力短缺难题
再生稻是一次播种、两次收获的水稻栽培技术,在中国有1700年历史。专家告诉记者,目前,中国再生季平均亩产200~300公斤,生产避过了高温季节,米质优于头季稻,售价也比普通水稻高10~20%。再生稻成为保障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
2013年重庆市启动“再生稻振兴计划”,推广“中稻-再生稻”高产栽培模式。全市150万亩再生稻,百亩示范片单产高达400公斤,万亩片平均230公斤,一年可增产粮食30万吨。
“由于免去再生季的育种和插秧,节约了成本,再生稻是利用光热资源增产粮食的好途径。南方各省已培育出再生稻良种,高产栽培技术也日趋势成熟。”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说。
1998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团队在福建尤溪开展技术攻关,16年间7次刷新再生季单产世界纪录,麻洋村百亩片平均单产1324公斤,带动该县再生稻发展143万亩,以32%面积生产占全县45%稻谷,居中国前列。
“中国2亿亩稻田,有5000万亩单季稻可推广再生稻,若都达到尤溪县高产水平,每年可增产稻谷2000万吨,相当于福建省2年半的粮食消费量。”谢华安院士说。
“今年重庆再生稻,再生季人工收割一亩要450元,而采用机械收割只需120元。人工收割费用是机收的3倍,成为制约再生稻推广的主要瓶颈。”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经勇认为。
机收技术试验为复兴再生稻初露端倪
再生稻通常采用机械收割头季稻,要把稻田水排干,缺水将影响再生季生长。机收后的稻桩高度达不到33厘米,不利出芽;而且收割机履带较宽,割后所有稻桩都倒下,影响再生和产量。
2009年,农业部设立公益行业科研专项,傅廷栋、谢华安两位院士牵头“再生稻高效模式关键技术”课题,组织南方各省农艺与农机专家协作攻关,设计研制窄履带收割机,筛选生育期短、适合低留桩良种,研究低位芽萌发机理和配套栽培技术。
2009年,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镇开展低留桩再生稻机收试验(通常收割机留桩高度低于15厘米,而传统再生稻留桩高30~40厘米,60天后第二次收割),头季收割后80天,每亩可再收稻谷300公斤。2010~2011年,沿海发达地区福清市江镜镇,试验机收再生稻,平均亩产136公斤和153公斤,全年每亩可增收500元。
现在,机收再生稻受到越来越多种粮大户和农业企业的青睐。2013年福建省推广机收再生稻2万亩,福清市占6500亩。2014年福建计划推广机收再生稻10万亩。
政策扶持再生稻为中国粮食安全探新路
机收再生稻一改传统再生稻的弊端,将使再生稻种植从衰落走向复苏。农业专家认为,机收再生稻的出现,适应了时代进步和农户增收需求。
专家建议,应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高度,把发展再生稻纳入国家战略统筹考虑,作为一季主粮给予生产补贴,单独列入国家粮食生产统计,建立一批国家级再生稻高产栽培示范县。国家补助重点用于建设再生稻标准化农田、良种推广补助、催芽肥补助和优质再生稻上浮收购价格等。
长期研究水稻机械化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琳介绍,福建适合机收再生稻约100万亩,潜力很大。但困难不少,目前可用机收品种仅为“佳辐占”“嘉早312”等常规稻。
专家建议,机收再生稻政策的扶持重点,一是组织协作攻关,筛选适合机收的良种,实现品种类型、生育熟期、生产用途配套,满足不同生态区域、不同耕作制度和生产用途需要。二是抓好配套栽培技术攻关,通过生育期调整、肥水调控、留桩高度调节等技术集成,建立机收再生稻优质高产技术体系。三是加快研制窄履带收割机,解决再生稻机械化收割难题。
“将针再生稻技术瓶颈,加强农机农艺配套,解决再生稻机械化生产,加快培育再生长强、可低留桩栽培的良种,集成推广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促进再生稻稳定发展。”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刘平告诉记者。
滚动资讯:

- 省委管理干部任前公示公告
- 事关长株潭,这条城际铁路有新进展!
- 株洲:4月1日起,实施6项住房公积金惠民新政策
- 祭扫人流大、集中安葬多 今年清明节重点抓“安全”
- 株洲市再添两处省级美丽河湖
- 株洲:连阴雨模式启动
- 株洲市2023年元宵节烟花秀活动交通管制通告
- 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推广文明祭祀的倡议书
- @株洲市民 春节期间传染风险增大 也要科学防疫
- 株洲启动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
- 血液严重告急,请您伸出援手——致全市人民无偿献血倡议书
- 元旦假期,高速不免费!这些收费站和路段易缓行
- 12月26日起,株洲火车站采用新图运营
- 株洲首批“健康驿站”正式启用
- 株洲市民必备防疫常识
- 株洲市民就医 这些事项请注意
- 关注,事关就医!湖南出台新冠就诊流程与医疗服务指南
- 株洲城区28家医疗机构开设发热门诊(诊室)
- 超实用!抗原检测全流程图解来了
- 应对新冠,我们可以准备哪些药?
- 极简版来了!10张表格看懂“新十条”
- 重磅!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新十条来了
- 家有大学生返株,请拨打这个电话
- 家中需要“囤药”吗?专家认为:比“囤药”更重要的是做好个人防护
- 海报 | 迎峰度冬,这份冬季节约用电小窍门请查收
- 株洲:城区影院明日起陆续恢复营业
- 疫情下孕产妇、孩子如何做好健康防护?专家解答
- 呵护自己和家人健康!全天候多场景防疫攻略来了
- 株洲进入"速冻"模式,呼吸道疾病患儿增多,如何应对?
- 湖南疾控专家解答—— 老年人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为何不可忽视
中国加快推广机收再生稻 破解发展“瓶径”
发布时间:2013-10-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记者: 编辑:
相关阅读
- 2023-09-05省委管理干部任前公示公告
- 2023-09-05事关长株潭,这条城际铁路有新进展!
- 2023-03-26株洲:4月1日起,实施6项住房公积金惠民新政策
- 2023-03-26祭扫人流大、集中安葬多 今年清明节重点抓“安全”
- 2023-02-07株洲市再添两处省级美丽河湖
- 2023-02-07株洲:连阴雨模式启动
- 2023-02-01株洲市2023年元宵节烟花秀活动交通管制通告
- 2023-01-31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推广文明祭祀的倡议书
株洲要闻
- 面对面讲 手把手教 高新消防给辖区“特殊人群”送上消防安全大礼包
- 打击防范传销,建设和谐长沙
- 湖南日报 | 生态环保督察集中通报一批典型案例 株洲存在矿山无序开采破坏生态现象
- 同世界·共北斗 | 湖南形成北斗全产业链条
- 毛伟明:持续擦亮北斗规模应用“湖南名片”
- 以廉赋能,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湖南株洲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清廉株烟”建设纪实
湖南新闻
- 省高院发布报告:去年涉征案"民告官"一成胜诉
- 湖南首届"瓷博会"开幕 3000余件陶瓷艺术作品参评
- 成品油价下调 我省93号汽油重回“5元时代”
- 长沙地铁2号线西延线首列列车抵长 每列车有6节
- 下月起规范车辆救援服务 车辆施救告别"漫天要价"
- 长沙公积金使用率超8成 90㎡以下首套住房首付2成
娱乐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