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毛主席回茶陵50周年·旧貌换新颜”系列报道
【直击】“以前是什么样子,现在还是什么样子”
走进茶陵县委大院,四栋砖木结构的暗红色办公楼看起来有些沧桑了,参差不齐的青色瓦片悬挂在椽木边上,仿佛随时会掉下来,墙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等极富时代感的标语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写的,还很清晰。屋子里,红色油漆木地板早已被磨出丝丝长痕,走廊尽头的木地板上,还留些许棕红色的油漆痕迹。
沿着主楼右角前的那条小路前行,迎面可见一座并不起眼的苏式建筑,这是茶陵县委常委办公楼。这座兴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苏式风格小楼,共二层,墙体被粉刷上红色涂料,但斑驳之处仍可见红砖本色。
“以前是什么样子,现在还是什么样子,没走一点样。”苏梅来是茶陵县委大院的建设者,1956年,苏梅来带着一个20多人的团队,历时两年半,盖起了这四栋办公楼。
50多年里,茶陵历届县委领导传承艰苦朴素的品质,均“蜗居”于此,未新建过办公楼,这个县委大院也被人们誉为“湘东最美的办公楼”。
【回忆】“我同毛主席照了相”
“1965年5月21日下午,县委楼前突然多了不少人和车,没想到是毛主席回来了。”时隔半个世纪,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任县委常委、农村政治工作部部长的彭立德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当时,汪东兴同志向主席汇报,说县里的同志想见见主席。”彭立德回忆,毛主席听后很高兴,答应了这个要求,“22号上午八点多,时任县委副书记的李颖告诉我们,大家可以和毛主席照个相。”
大家很快在门口摆好一排凳子,站在凳子背后。约摸过了半个钟头,毛主席大步从常委办公楼走出来了。“毛主席出来以后就鼓掌,他鼓一会儿掌向我们招一下手。”彭立德说,毛主席走到凳子前,微笑着环视了每一张脸,才坐下。
彭被安排在毛主席身后。他想尽量看清主席,快门按下时,还侧着身子看着。“等我抬起头,相已经照完了”。合完影,毛主席站起来道别:“这次不能和大家多谈了,要赶路上井冈山,谢谢同志们。”说完钻进后面的灰色“吉姆”里,挥手跟大家告别。
“毛主席对吃住看得很淡,但对学习看得很重。”彭回忆着,当时主席住的房间只有一张木板床,两个布沙发,一张老式写字台。吃的是大米饭和四菜一汤,外加一盘茶陵腌蒜和豆腐乳。晚餐后,毛主席散了一下步,后找人要了一本《茶陵州志》,看到次日凌晨三点才熄灯休息。
【传承】“日子好过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丢了”
几十年过去了,这座大院,仍旧是红砖房、木板楼……依旧那么古朴,那么庄严,那么令人敬仰。
心无百姓莫为官,茶陵历届领导干部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茶陵始终坚持“强县”与“富民”同步推进,投资3000多万元用于城区三年绿化行动,投资2亿多元用于小街小巷改造。去年,茶陵教育支出达4.5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62亿元,医疗卫生支出达3.86亿元,而“三公经费”却在逐年下降。目前,茶陵最好的地方是学校、医院、居民小区和群众休闲公园。
毛主席在茶陵的住所,常年对外开放,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在这里办公,总感觉毛主席在看着我们,人民群众也在看着我们。”望着络绎不绝的参观游客,茶陵县委书记彭新军打心底里感到踏实,“和百姓没距离感,很开心,但更多的是敬畏,敬畏肩上的责任,敬畏群众的期待。”
最美县委大院,美在时间的悠长,美在传统的力量,正如大院墙壁上篆刻的这句毛主席的嘱托——“日子好过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丢了。”株洲日报 策划/尹二荣 执行/唐艳丽 黄娜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