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石峰区委常委、副区长 朱斌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市场活力的根本举措。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面对“十四五”发展新阶段,只有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培育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我们才能够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根基、注入澎湃动能。
石峰区作为株洲工业的发祥地和主要聚集地,历来都是为全市发展做特殊贡献的。这次“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年”活动,石峰区也完全有条件当主力、走前列、做标兵,实现“发愤图强,重振雄风”的目标。
以“猛虎下山”的气魄争项目,持续做大市场主体基数
强力贯彻宣传市场主体培育工作。及时下发《石峰区“市场主体培育年”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市场主体培育工作的组织机构、机制体制和措施方法等;在响石广场建设银行外墙和田心立交桥下分别制作了内容为“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发愤重振产业雄风”和“精心培育市场主体,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的大型户外宣传广告,向全社会宣传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为打造“三个高地”注入强劲动力。
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行动。我们坚持一二三产业一起上、大中小企业一起抓,积极推动创新创业,着力推进“七个一批”:支持轨道交通产业的技术跨行业应用、产品跨围墙发展、企业跨体制转型、公司跨业界经营,裂变一批;引导链主企业积极参与“国企带民企、大手牵小手”等活动,招引一批;抢占双碳经济、数智经济、集成电路等战略风口,布局一批;支持恒和、火炬、万博珑等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发展平台经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集聚一批;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推行“非禁即入”清单,鼓励更多自然人和社会组织创新创业,新增一批;全面归集、分析税务、市场、金融、电力等方面数据,挖掘一批,尤其是符合“入规”条件的企业;推进僵尸企业出清,挤干水分,淘汰一批。
多向发力确保市场主体数量实打实的增长。我们建立了“街道受理,市场监管所审核,窗口录入审批,及时送证上门”的登记审批服务工作机制,在原有改革成效基础上再次“减材料、减程序、减时限”,做到不让市场主体“跑一次”,实现万博珑123家商户“入驻即办证”,恒和工贸、鲁班城等平台263家新增企业“注册即运营”。在各方的协同努力下,2022年上半年全区实有市场主体25126户,其中实有企业7261户,实有企业占比28.90%,在县市区排名第二;实有个体工商户17865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社43户。净增各类市场主体5114户,其中企业净增1404户,净增完成率65.30%,净增企业占比27.45%;“个转企”新增207户,新增完成率117.61%,在县市区排名第一。
以“虎啸风生”的行动推项目,持续巩固产业优势
积极对接产业,实施产业发展“万百千”工程等八大行动。我们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将创新中心众多的平台优势、技术优势转为产业优势,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积极推动数智赋能,引导企业“上运用云”,充分发挥产业链推进机制作用,以主机企业数智化和清水塘发展数智产业为契机,带动全产业链数智化。依托石峰区龙头企业,着力做大产业规模、做高产业能级、做强产业竞争力,加快建设世界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创新发展引领区,推动轨道交通装备等优势核心产业迈向国际一流,享誉全球。聚焦主机企业,实现产业集聚发展。支持中车株机、中车株所等一批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好新产业孵化和跨行业扩张,促进产业裂变;提升创新能力,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升级、科研攻关。
聚焦重点突破,推动“三个高地”建设。净增市场主体5114家、企业主体1404家,新增“四上”企业17家、省级“小巨人”5家、拟上市后备企业2家。成立清水塘产业新城便民服务中心,企业“办事不求人”、项目“验收即开业”等经验获省、市推介。建立“四在”项目库,按照“工作项目化、团队专业化、管理扁平化”思路,实施重点项目推进专班制和“军令状”制,引进尚驰电气等亿元以上项目18个,三一能源装备等26个重大项目如期开竣工。平台公司、园区体制等改革深入推进,水泥管厂片区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开发模式探索实施。进一步理顺铜塘湾保税物流中心(B型)体制机制,湘粤非铁海联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逐项落实政策,确保国务院“稳经济33条”和省“1+8”措施到位。我们从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地生效、帮助企业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到建立重点工作专班助企纾困,各成员单位积极落实国家、省、市各级优惠政策,确保各类市场主体应享尽享政策红利。1-5月,办理留抵退税611户次,退税13.38亿元;11742户次享受缓税,缓缴税费1.06亿元;“六税两费”减半征收为1690户办理退税,退税570万元。组织辖区企业申报知识产权、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税收增量奖补、湖南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11个专项项目,争取得到高新技术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培育高价值专利、数字化转型升级等方面的政策资金支持,已拨付2021年知识产权项目资金81.28万元。
以“众虎同心”的精神促项目,持续优化产业生态
坚持“泛投资机构”的定位。我们加快推进园区评价激励、赋权赋能、选人用人、绩效薪酬等四项改革,推动园区由“建设商、开发商、管理商”向“投资商、运营商、服务商”的实质大转变。
着力提升发展格局。积极开展“南北联动·合作共赢”系列活动,引导30多家轨道交通企业走进清水塘,开启田心与清水塘融合发展新篇章。加快大小田心产城融合,田心路、响田大桥拓宽、株所支路等项目建设全面加速,着力推进软环境提升“一改革四行动”,田心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铺开。稳妥有序推动石峰区与经开区融合,经开区原代管镇街和首批11项社会管理职能完成移交,清水塘纳入经开区调规扩容范畴。举办首届“两区融合·共创未来·喜迎党的二十大”健步行等系列活动,两区互融交流不断深化。纵深推进长株潭一体化,积极参与“绿心”中央公园规划编制,政务服务高频事项跨域通办更加便捷。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主动召开好政企“早餐会”。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在资金融通、技术合作、市场开拓、质量品牌等方面支持,激发中小微企业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提升石峰制造的品牌、魅力、格局。同时,当好企业的“全职保姆”让营商环境优起来,大力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和“纾困增效”工程,全面落实两税减免、留抵退税等惠企政策,用真情真心真办法限时解决企业家困难诉求。让辖区企业不但能“落地生根”,还要“枝繁叶茂”“根深蒂固”,实现与政府共享“硕果累累”的改革开放成果的“双赢”。
一审:王梓槐 二审:张建平 三审: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