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美食——三伏狗肉
茶陵伏狗是极具特色的中国南方汉民族美食,茶陵三伏食狗肉的习俗从汉代一直沿袭至今,有大约2000年的历史。
又到了三伏天吃狗肉的时节了,为了方便各位食客了解茶陵伏狗,小编组织了一组稿件,以飨各路吃货。
第一篇 传统吃三伏狗的习俗文化
首先大家要搞清楚什么是三伏,三伏是一年中最闷、最热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是指初伏、中伏、末伏三个庚日,具体日期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法来推算的,以我国农历24节气中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下旬,农历历书上都有标注。
中国三伏天吃狗肉的传统,相传源于战国时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热,瘟疫流行。秦德公便按“狗为阳畜,能辟不祥”之说,命令臣民杀狗烹制食用避邪,后来逐步形成三伏天开始吃狗肉的习俗,茶陵三伏天食狗肉的习俗从汉代一直沿袭至今,有大约2000年的历史。
。
三伏天吃狗肉是有科学依据的
《本草纲目》:狗肉能滋补血气,专走脾肾二经而瞬时暖胃祛寒‘补肾壮阳’,服之能使气血溢沛,百脉沸腾,中医认为:狗肉是一味良好的中药,有补肾、益精、温补、壮阳等功用,夏天多流行性疾病,三伏天食狗肉,可以增强抵抗力,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狗肉中含有少量稀有元素,对治疗心脑缺血性疾病,调整高血压有一定益处。狗肉还可用于中老年人的虚弱症,如尿溺不尽、四肢厥冷、精神不振等。
中医上自古就有冬病夏治的说法,这个时候肌肤腠理开泄,外界阳气容易进入人体,现在正在进行的三伏天吃狗肉,它也是选取在夏季阳气最盛的时候,补肾、益精、温补、壮阳,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这个时候虽然热,但是这也是人体阳气生发最旺盛的时候,我们要趁着这个阳气最旺盛的三伏天补阳。
第二篇:茶陵伏狗 名扬天下

原汁原味的老板娘落叶姐姐集美食家、美女、美厨于一身
茶陵伏狗是极具特色的中国南方汉民族美食,茶陵伏狗用料为茶陵乡下优质肉食土狗,选狗也是很讲究的,选材品质等级依次为“一黄二白三花四黑”,食材要选择六个月大的公黄狗为最佳,接下来是杀狗褪毛,狗血是要留着备用的,宰杀洗净后,点燃稻草慢火熏狗,直至狗表皮金黄澄亮,然后开膛破肚。狗肺就不要了,“狼心狗肺”嘛!其余的均可食之,尤其是狗肠,有道是:“恰狗不恰肠,等于没有尝”。切狗肉时刀功很重要,要做到刀刀入扣,点点带皮。

茶陵界首狗肉
经过稻草烧、铁锅炒、柴火闷等步骤,配以天椒、桂皮、八角茴、茶陵大蒜等佐料,出锅时淋上生茶油,茶陵伏狗上品是黄橙橙、亮晶晶、热腾腾、香喷喷的。有人根据这道工序编了一首打油诗:“大锅柴火大盆装,八角桂皮辣椒姜;茶油浓香色泽重,鲜爽下酒饭遭殃”。

用南瓜做狗肉底盘是茶陵八团、秩堂、高陇三八区的特有风俗
茶陵伏狗主要分为三个特色地区狗肉:秩堂狗腿狗肉、湖口柴火狗肉、界首狗爪狗肉。三种狗肉各具特色,都是不可多得的美食。
秩堂狗肉食材以狗腿为主,辅以红椒烹制而成,因其材料的独特故而狗肉久烹不烂,味入骨髓。狗腿肉不但味道醇厚,而且极有筋道,肉质鲜美,再配上茶陵全国闻名的红辣椒,真是不可多得的美食。

茶陵湖口狗肉
湖口柴火狗肉食材取自狗的全身各个部位,以乡下特有的柴火灶烹制,使狗肉与辅料的味道融而为一,充分的把狗肉和辅料本身的特点结合起来,红彤彤的辣椒加上清香的小葱,让人垂涎欲滴。

界首红烧狗爪
界首狗爪狗肉也是茶陵伏狗的一大特色,取料不同于秩堂狗腿和湖口狗肉,单取狗爪,造就了狗爪狗肉不同一般的口味,对不同肉狗部位食材的独特烹制也确实成就了不同的风味,这也是界首狗爪狗肉能够在茶陵伏狗中颇具盛名的原因。
南浦文化传播公司是茶陵美食文化的发掘者、宣传者、产业推动者,
图为董事长刘晓园率美食采访团访问湘菜鼻祖谭延闿家乡高陇镇石床村的民间大厨
第四篇:茶陵狗肉的红色传说
话说狗肉在茶陵还有一个小小的红色故事,1927年毛泽东从宁冈出发到达茶陵,因发觉茶陵城有变,借宿中瑶村。次日拂晓得知部队南撤,当即决定去追南撤的部队,中午时分在湖口墟上及时赶到制止了将要带部队离开投敌叛变的陈皓,并传令部队开回湖口宿营。当晚毛泽东召开连以上干部参加的前委扩大会议,宛希先、张子清揭露了陈皓一伙叛变的阴谋,并立即逮捕等候处理,史称“湖口力挽狂澜”。

湖口挽澜油画
在这次挫败叛变阴谋中,狗肉起了很大的作用。原来陈皓一伙早已打算拂晓时分带部队离开,宛希先、张子清等人无力阻拦,素知陈皓偏好吃狗肉,于是请湖口老乡帮忙中午做一顿狗肉,陈皓果然中计,宛希先成功的拖延了时间,毛泽东才能及时赶到,制止了这次阴谋。事后毛泽东得知此事,也特意尝了一下湖口的柴火狗肉,吃完后赞不绝口,对宛希先等人的急智进行了赞扬。
第五篇:茶陵狗肉的红色贡献
1928年4月,朱德、陈毅带领湘南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毛泽东带领的工农革命军会师,组成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地处罗霄山脉中段,是湘赣两省的交界,周围五百里都是崇山峻岭,地势十分险要,而由于敌军的严密封锁,根据地军民生活十分困难。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盖身上,暖暖和和入梦乡。”红军战士乐呵呵地唱着,革命乐观精神的背后是物资缺乏的无奈与辛酸。
茶陵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六县之一,也是井冈山重要的的粮食、菜蔬的补给地。
为了支持反围剿,解决根据地军民的吃饭问题,茶陵人民为井冈山根据地源源不断地供应粮食和食物,同时也为了帮助常年在山区红军战士驱寒、祛湿,增强体质,茶陵人把伏狗的食材和吃法带到了部队,
有了茶陵人民的无私奉献,井冈山根据地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粉碎了敌人“茅草要过火,石头要过刀,人要换种” 的疯狂围剿。
茶陵籍红军战士还有诗云:
红米饭,南瓜汤,干野菜也当粮,做一生红军好,扛一回汉阳枪。
茶陵人,狗肉香,喝米酒敢称王,隐一方乾坤大,喝一杯上井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