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茶陵县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县城之际
洣江,一条穿越湘东南大地的河流。从罗霄山脉发源一路向北,穿茶陵,越衡东,浩浩荡荡奔向湘江。正是这条河流,孕育了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四大学士”故里茶陵。
“一州形胜雄三楚”。自西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置县至今,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积淀了茶陵深厚的人文底蕴。
昨天的茶陵,历史厚重;今天的茶陵,延续文明。“数年磨一剑”,创建省级文明县城,茶陵人矢志不渝。经过这些年来的坚持,如今,文明已演变为茶陵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今年初,茶陵顺利通过省里有关部门的“大考”,4月14日正式被授予“湖南省文明县城”荣誉称号。茶陵60万群众,亲眼见证了这座城市因创建带来的喜人变化。
千年古城,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观念之变——积习在潜移默化中扭转
市民是创建文明城市的根基,有文明市民,才有文明城市。如何让文明根植市民心中,从根本上提升城市文明素质?该县从转变人们思想观念入手,不断加强市民思想道德建设,使文明言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茶陵县广泛开展以文化体育、经典诵读、民俗展演、技艺传承、慰问帮扶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活动,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窗口、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和“文明杯”环城跑、文明知识演讲赛、文明知识竞赛、“创卫生社区,做健康居民”等大型主题活动100多次,开展“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万人签名暨文明劝导等一系列活动,提升了市民文明素质。
向全县人民发出倡议:不说脏话、粗话;不践踏绿地,不乱折花木;不践踏绿地,不乱折花木……倡议市民们告别不文明行为,争做文明市民。
“先生,茶陵正在创建省级卫生县城,请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要在公共场所喧哗、不要闯红灯……”近年来,该县县委书记、县长带头,经常组织机关干部、群团组织、在校学生、离退休干部穿上“黄马甲”,走上街头巷尾,纠正不文明行为,转变居民的观念,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清明节、中元节前后,家家户户都会鸣炮、烧纸钱祭祖,搞得烟雾缭绕、纸屑乱飞。如何扭转居民这个千年陋习?该县不是一味地“堵”,而是在城区内,分设几个大的集中鸣炮祭拜点,各家各户前往集中祭拜,免去了此起彼伏的鞭炮吵闹,又没了满城纸屑飞舞的景象。
过去,居民乱倒垃圾屡见不鲜。该县投放移动式密闭垃圾箱4000多个,新添果皮箱2000余个,对垃圾每天一清除。采取开办宣传栏、组织工作人员上街宣传、宣传进学校和卫生评比等形式,引导人们形成垃圾进箱的好习惯。
就这样,一日一小变,积小变为大变,人们的不良习惯,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改变。“过去,乱倒垃圾、闯红灯、踩踏绿地、打架斗殴等现象屡见不鲜。”城关镇洣水社区居民刘新强说,“这几年随着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工作的深入,大家都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各种不文明现象很少看到了。”
环境之变——古城的“脸”悄悄在改变
“街头巷尾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纸片、塑料袋等垃圾随风乱舞……”近日,说起以往,城关镇云盘社区居民邱彩云就“不堪回首”。
由于疏于管理,过去的云盘社区道路坑洼,垃圾成堆,蚊蝇横飞。街头打鼓唱戏的、卖药治病的、测字算命的、理发擦鞋的都有,乱七八糟。几经整治,这里现已成为居民的舒心家园。
“文明创建应该环境优美,宜住宜居,让城区更美好,让老百姓得实惠。”本着这个理念,该县积极完善包括各社区在内的城区基础设施。2011年来,茶陵投资3亿多元,完成日均处理污水2万吨的县城污水处理厂,日均处理179吨、全省最大的现代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以及县城下水道管网等项目建设。投入专项资金,配备城管执法车辆34台,环卫专用车30台,建设或改造垃圾中转站和公厕24座,完成城中村及城郊村5000座三格式无害化厕所的改造。拓宽17条小街小巷,提质改造建成四星级农贸市场4个。
拓宽17条小街小巷,提质改造农贸市场,并将洋岭等两家农贸市场建成四星级农贸市场。大力整治乱搭乱建、乱停乱放等“六乱”现象,整治“八小”行业,实行大街24小时、小巷18小时保洁。
如今,茶陵城区已实现环境卫生“十无十净”,即无堆积垃圾、无果皮、无塑料袋瓶、无沙土石块、无烟头纸屑、无粪便污渍、无呕吐物、无污水、垃圾容器和设施外无裸露垃圾;机动车道净、非机动车道净、人行道净、桥面净、路沿石净、树穴净、下水道口净、果皮箱净、墙根净、立体设施根净的标准。
绿色是一座城市的品位、品质所在,也是宜居的重要指标。该县投资20亿元的中华茶祖文化园建设工程正紧张进行,朝阳新城、南部商圈、文体中心、商贸广场等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国家4A级景区云阳山城市森林公园的“生态文明”成为茶陵城天然的绿色屏障,集防洪治涝、城市交通、绿化美化于一体的洣水生态风光带像一条绿色的走廊环绕在古城四周。以建设国家环模城市为载体,“城乡绿化三年行动”全面打响环境保卫战:取缔关闭11家造纸企业和9家冶炼企业;投入400多万元对已关闭的9家冶炼企业的植被进行恢复;每年义务植树100余万株,全县社会资本参与环境治理的资金达5000万元以上。据了解,目前茶陵县城的绿化覆盖率已达40%,绿地率达43.56%,年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337天,达标率92.3%。
几年下来,古城悄然变了“脸”。
素质之变——文明内化为自觉行为
漫步在三角坪广场,突然吹来几片废纸,几位正在锻炼身体的市民们立即捡起来,丢进了就近的垃圾桶。这些看来细微的行为,已经成为茶陵人的行为方式,显得非常自然了。
一到傍晚,华灯初上,犀城广场热闹非凡,许多市民在此散步、游玩,一派热闹祥和的景象。记者逛了一圈,发现广场道路旁休闲椅都十分干净;广告栏等处张贴着文明宣传标语,时刻提醒人们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广场一张休闲椅上,几位女士一边带孩子玩耍,一边喂孩子吃东西,她们身边都自备一只垃圾袋。人们举止优雅、谈吐文明,就连几位朋友在谈论什么,也明显细声多了,生怕吵着了别人。
如今的茶陵县城,无论是小街小巷,还是主干大道,路面、街面干净整洁,市场规范有序,人们主动谦让,自觉遵守各项规则,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环境在变,人也在变,人们逐步形成了一些好习惯:不仅自己不再乱丢乱扔,一旦发现别人乱丢,有人主动提示;发现车辆乱停乱放的,有人主动投诉;发现破坏公共设施的,有人上前制止。
创建省级文明县城,不仅改变着城市的面貌,而且改变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改变着经济发展的环境,更改变着人们的内在涵养和修为。人们发现,在公路上,抢道的少了,遵守交通规则的多了;在公交车上,抢座的少了,让座的多了;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的少了,互相问候的多了。
创建活动还带来更深层次的变化:大家自觉与环境匹配,在整洁卫生的环境里,城乡居民开始注意自己的仪表,衣着干净整洁,就连言行举止都优雅起来。环境卫生了,蚊虫少了,居民疾病发生率降低了,打架斗殴少了,文明之风吹遍犀城。
环境在变,人的精神面貌也在悄然改变。通过创建,这里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得到了提升,如今,全县上下已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之气,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千年犀城,因人文底蕴而深厚,因文明创建而美丽。
创建大事记
相关链接:
1、2014年3月31日,县委、县政府召开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动员大会,全面启动了文明创建工作。
2、2014年4月25日,“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万人签名暨文明劝导活动在犀城广场启动,万名志愿者以签名的方式表达争当文明使者、共建美好家园的决心。
3、2014年8月14日,召开创建省级文明县城迎检动员大会。
4、2014年8月至12月,高分通过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和省文明委对该县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工作的各项检查考核。
5、2015年4月14日,正式被授予“湖南省文明县城”荣誉称号。
创建,让市民当“主角”
■黎世伟
创建省级文明县城是一项惠民工程,也是一项群众性的实践活动。
“茶陵是我家,创建靠大家”。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创建工作千头万绪、点多面广、量大难度大,单靠政府一方面的力量是不行的。茶陵县启用社会力量,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人民战争”。在投入大量资金完善县城基础设施的同时,该县把群众推向“前台”,让市民去当“主人翁”,激发了广大市民投身创建活动之中,让市民积极参与,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人人为创建活动贡献一份力量。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推动创建工作快速发展。
这既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需要。这一来,才有了群众“不仅自己不再乱丢乱扔,一旦发现别人乱丢,有人主动提示;发现车辆乱停乱放的,有人主动投诉;发现破坏公共设施的,有人上前制止。 ”从而提升了创建活动的整体水平,才取得了今天的辉煌成果。
事实证明,只有让广大市民广泛参与,真正把创建文明城市作为教育人、感化人、凝聚人的过程,才能使广大市民在参与中体验文明,弘扬文明风尚,养成文明习惯,争当文明市民,使文明创建真正深入人心,才能形成巨大的声势,取得良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