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攸县:活动有场地 生活更有味
2023-04-25 09:57:20 来源: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作者:陈勇

  攸县面向村民小组、屋场聚落建设小广场、小书屋、小讲堂等“门前三小”公共活动场所800多个,让老百姓在家门口——

  活动有场地 生活更有味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勇

  【百姓点题】

  现在,村子大了,希望在家门口就有像样的活动场所,看书、跳舞、健身什么的,不用费时耗力跑到村部去。

  ——攸县群众

  【创新实践】

  偌大的广场上,四五十位大妈大婶队列整齐,欢快地跳着健身舞,不远处的阅览室、活动室里,村民们看书的看书、下棋的下棋,专心投入。4月22日晚,记者走入攸县黄丰桥镇墙背村上茶组茶园屋场,感受当地村民有滋有味的夜生活。

  茶园屋场村民原先的业余生活单调乏味,去年,村党组织发动群众在村子中心位置建成小广场、小书屋和小讲堂等“门前三小”公共活动场所,村民们纷纷来这里聚会讲时闻,或是到书屋看书读报,或是到广场健健身、看演出,“门前三小”成为村里人气最旺的地方。

  攸县像茶园屋场这样的“门前三小”目前有816个。当地为何要开展这项工作?起因来自县委、县政府领导在合乡并村中敏锐地意识到,随着基层政区面积扩大,村民“村部中心”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宅家”“去中心化”现象增多,党委、政府要在保持村部继续发挥高效服务作用的同时,抓紧在居民小组、屋场聚落建设若干服务群众的“次中心”“子中心”,实现基层治理重心下移,与全体村民靠得更近。

  2018年3月,该县推开“门前三小”建设,在老百姓家门口打造党建阵地、文化讲堂、治理平台和惠民工程,要求其覆盖人口不少于300人,步行到达的路程不超过10分钟,小广场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小书屋、小讲堂面积各不少于20平方米。

  家门口建阵地,群众是主角。墙背村建设小广场等设施前,村支两委干部召集党员、组长、村民代表共商,项目建在哪、怎么建,筹资、筹工、筑坪、选人、定房屋等都交给群众自己来做。当地6家农户让出宅基地,还有群众主动拆除土坯房、迁走祖坟,200多户村民自发捐款,筹集资金150多万元。在外创业的乡贤代表人士义务设计图纸,本村砖匠石匠等100多人投工投劳,大家齐心协力,工程4个多月竣工。

  建设“门前三小”的过程,就是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战。攸县明确村民小组不自主申报,县里不得行政命令定指标;不搞大拆大建,充分利用现有家族祠堂、闲置民房、旧村部、空置学校房等统筹规划建设;全县不搞齐步走,条件不成熟的村组可先期建设“一小”或“二小”。

  “柔性施策”激发了群众共建积极性。建设过程中,该县群众无偿腾出房屋800余间、让出土地1万余平方米;县里累计投入近3000万元,撬动民间资金超1.1亿元,社会资金和社会资源成为投入主体。

  阵地用得好,乡贤成关键。坐落在石羊塘镇谭家垅村高桥屋场的“门前三小”,依托大学退休教授夏昭炎和他老伴杨莲金捐出祖屋建设而成。当地给夏老颁发“新时代乡贤”牌匾,请他牵头成立屋场管理委员会、乡风文明理事会、文明实践志愿队、业余文艺宣传队等,制订屋场管理规则、图书借阅制度等,保证门前阵地时时整洁、天天开放。

  夏老两口子带领孩子们搞阅读,开设百姓课堂,讲授国学传统文化,组织村民开展文体活动,推广保健知识。他们示范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化身纠纷处理调解员、乡风文明引导员、决策建议智囊团、公益慈善志愿者、家教家风带头人。目前,全县有1769名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等“四老人员”在“门前三小”担任管理志愿者,他们与政府力量一起,组织村民成立歌舞、体艺、文化、科技等群众组织2142个,并常年开展活动,让群众在共享发展成果中提高了思想观念、价值认同和情感友谊,邻里关系进一步和谐,社会治安进一步稳定。

  “门前三小”打通了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推动党建引领拓展新空间。当地群众说,小讲堂讲出了大道理,小书屋读出了大天地,小广场舞出了大健康。攸县先后被评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县,“门前三小”经验入选第二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记者感言】

  攸县推动面向村民小组的“门前三小”建设,使得基层自组织、自服务、自发展的社会诉求落地生根,带来了行政单一化管理向党领导下多元共治的转变,硬性管理向柔性治理的转变,传统粗放式管理向现代化精细化治理的转变,值得推广。

  原载《湖南日报》(2023年4月25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