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嗦粉"株洲米粉的前世今生
2016-09-18 15:37:01 来源: 株洲晚报 作者:李军 黎淑萍

三湘华声株洲讯 对如今的株洲人来说,一天的生活似乎从早餐嗦一碗粉开始。那么株洲人嗦粉的习惯开始于什么时候?株洲城区的米粉厂经过了怎样的发展?株洲人每天大约要吃掉多少斤米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株洲米粉的前世今生进行了一番简单的考察。

米粉最初或从长沙传进来

年过古稀的老株洲或许会告诉你,最先在株洲卖米粉的店铺,招牌上好像总有“长沙”这个前缀,表明这米粉是从长沙传过来的。

但据相关资料显示,解放以前,长沙的面馆其实要比卖米粉的店铺多很多。而这既与湘菜源于以吃面条为传统的淮扬传统有关,也因为吃面容易饱可以做正餐,在战乱年代更受老百姓青睐。

之所以后来米粉会逐渐压过面条,是因为当时的历史原因。1938年11月13日凌晨,当时的国民党为应对日寇进犯,采用焦土政策,制定了焚烧长沙的计划,但在计划正式实施前,一系列偶然因素却让火灾失去控制,导致3万多人丧生,全城90%以上房屋被烧毁。这个灾难史称“文夕大火”。

文夕大火发生后,接着又是抗战,这些都让北方的小麦运过来变得艰难。面条逐渐式微,本地的米粉由此抓住了机会,取得了延续至今的发展,巩固了自身的“江湖地位”。

株洲与长沙本就不远,饮食等习惯也相差无几,解放以后,在省会长沙好卖的米粉,自然有商家想把它带到株洲来赚钱。

上世纪50—80年代:各地特色米粉进入

80岁的杨娭毑家住芦淞区,据她回忆,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解放街一带是株洲最繁华的街道,而同庆园是当时最大的餐饮店。店里的米粉卖得火爆,因为只有他们一家有卖,人们都要排队卖粉。

到了上世纪60年代,杨娭毑记得那时买米粉的店铺多了起来,尤其是在331那样人流集中的厂矿附近。她至今对原来在建设南路九天商场对面的“长沙粉店”有印象。在那个没有空调的年代,她说粉店老板派员工牵一根绳子穿几片薄木板,来回拉扯扇风。

又经过10年的发展,上世纪70年代的株洲,常德津市牛肉粉、振兴牛肉粉、长沙手工米粉、桂林米粉等各地的特色米粉,开始进入株洲人的早餐名单。当时,米粉店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基本上一条街上每隔几家店面就有一个米粉店。这两个地方一处在如今河西的花园一村附近,另一处在芦淞区的徐家桥一带。

到上世纪80年代,如今神农公园对面的神农家具城的位置,是一线热闹的临界门面。68岁的附近居民郭娭毑记得,那里似乎有个国营的“文化宫饮食店”,早上供应米粉,由于生意好,不到中午米粉就会买完。

郭娭毑记得,那时米粉的码子还没现在丰富,也就肉丝粉和光头粉两个花样。一碗光头粉5角钱,加一两粉就加收2角,以此类推。

上世纪90年代至今:米粉厂迅猛兴起并得以规范

47岁的黄满云是永州人,15岁来株洲,2008年创立株洲泰民米粉厂。她读书不多,当过保姆、做过工人,后来被调到食堂,开始和食品打交道。

上世纪80年代末的株洲,米粉生意很好做。黄满云抓住商机,她开了家小饭馆,做起了米粉零售。米粉还是好卖,吃粉的人排着队来。每天早上约一个半小时,她的100多斤米粉就能下完。

黄满云说,那时株洲的米粉厂只有一家,他们饭店和经销商都要去那进货。但那厂子做的米粉质量不好,有时还会断货。后来听说这家米粉厂要转让,黄满云用几年的积蓄把米粉厂承接了下来,学着经营米粉厂。

行业前景不错,黄满云记得在1991年,全市的米粉厂子才3家,到1997年,各种制作米粉的小作坊多达40多家。2008年,她把米粉厂从河西搬到如今芦淞区四通路附近。

为规范行业,株洲市米粉行业协会大约于2000年后成立,但它对众多小作坊形不成约束,竞争激烈时,协会一度也出现涣散。

2011年,全市对湿米粉行业进行大力整顿,42家无证米粉加工小作坊被整改。泰民米粉厂成为当时全市首批4家获得QS证书(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米粉生产企业之一。

株洲人吃粉数据:每天吃14万斤,约七成是扁粉

黄满云在株洲从事米粉行业20多年,也是株洲市米粉行业协会的副会长。据她介绍,如今的株洲人平均每天要吃14万多斤湿米粉,其中约10万斤是宽粉,圆粉约4万斤。

黄满云估计,一斤粉一般能下三碗粉,14万斤就能下约40万碗粉,而这也就是株洲人每天吃的米粉碗数。

这14万多斤湿粉约三分之一会送往餐饮业,五分之一被学校消化,然后主要是送往农贸市场的经销商。

在株洲的米粉店里,无名粉店卖出米粉最多,现在一般每天卖四五百斤,其次是坨子粉馆,大约每天要卖出三四百斤。

嗦粉也有淡季与旺季。黄满云介绍,学校放假是淡季,开学是旺季。在季节方面,夏天是嗦粉的淡季,一到秋冬,米粉的销量又会上去。

至于攸县粉,黄满云说是近五年逐渐挤入了市场,将原本激烈的市场竞争又升级了。黄满云说,由于采用全自动的机械化生产,一两个像她那样规模的米粉厂就能供应需求,因此产能是严重过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