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蛙稻鳅共生”新模式 生态种养每亩收益超3万元
发布时间:2022-08-11   来源:株洲日报  记者:杨如 通讯员 杨炽焰 文钦  编辑:王梓槐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杨如 通讯员/杨炽焰 文钦

  蛙在稻间鸣,稻在田中长,鳅在水中戏。8月10日,天元区雷打石镇建龙村,黑斑蛙养殖基地,放眼望去,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蛙+稻+鳅”共生的立体生态种植养殖美好图景。一亩田,种植单一水稻,年产值平均千多元,而通过“蛙+稻+鳅”共生的新模式,年产值能达到6万元。业态的多元化,不仅改变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还让农田实现增产增值,绿色高效发展。

“蛙稻鳅共生”新模式 生态种养每亩收益超3万元.png

  一田多用,探索“蛙+稻+鳅”共生新模式

  暑热正盛,稻田里,青青的稻苗四周,有一排排浅浅的水沟,水沟向外连着田埂,田埂上热气腾腾,黑斑蛙都躲在稻苗下。

  80后养殖户王灿,只要把饲料往水中一投,零星几只“贪吃”的黑斑蛙,立马从稻苗里蹦出来。紧接着,黑斑蛙成群结队地扑向饲料,爬满田间地头,整个田块“呱呱呱”的叫声此起彼伏。之后,饱餐一顿的黑斑蛙或“扑通”一声跳回水中,或返回稻苗下 “消食”。

  王灿是回乡创业青年,今年,他在建龙村探索“蛙+稻+鳅”共生的新模式。现场,养殖黑斑蛙的稻田,被切分成多块区域,每块四周用竹筏、网纱搭起了一定高度的围墙,上方也都用网罩得严严实实。

  “这不仅能防止黑斑蛙逃跑,还能防止鸟、蛇、老鼠等来偷食。”王灿的田里,不仅有水稻、黑斑蛙,还有泥鳅。

  建龙村党总支书记唐永表示,“这是一个短平快的产业,生长周期短,资金回收率快,能实现‘一田多用、一水多用’的目标。目前,黑斑蛙和泥鳅的销路,都不成问题。”

  降本增效,实现田间绿色生态循环

  “蛙+稻+鳅”新模式,新在哪里?亮点在何处?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过去,蛙和稻本就共生。现在,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种粮大户不断涌现,从育种都收割,全程实现机械化,效率大大提高。农田里机器轰鸣声多了,蛙声也少了。

  不同于过去,这里的“新”,主要体现稻田轻简化,养殖生态化,产值高效化。

  种养过程中,黑斑蛙吃虫、除草,能防治水稻虫害、草害;泥鳅能消化黑斑蛙的排泄物,疏松土壤,净化水质。由于整片稻田既不打农药,也不施化肥,提升了稻谷和水产品的质量。黑斑蛙、泥鳅肉质软嫩、味道鲜美,价格也可观,还降低了水稻生产成本,减少农药对农田的污染。养殖户既能在同一块田里获得几份收入,还降低了化肥、农药等成本;既弥补了传统种植业的单一性,还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收入。

  高效农业,生态种养每亩收益超3万元

  8月初,王灿的黑斑蛙和泥鳅已上市,深受市民喜爱,黑斑蛙的市场价在15元到18元之间,而泥鳅几天内就销售一空。

  半年前,王灿往农田里放了10个网箱, 40万只黑斑蛙苗,20万条小泥鳅,90%都成活了。半年后,黑斑蛙产量超过4000公斤,泥鳅产量超过1000公斤。

  “6亩农田,产值预计达20万元,每亩产值3万多元。”王灿算了一笔账,这是第一年养殖一季的成果,随着技术不断精进,未来,一年能实现2季,每亩产值预计能达6万元。

  实际上,王灿在养殖黑斑蛙之前,喂过猪,没有遇到好行情,血本无归;种过田,一亩田年产值只有一千元。他不想走传统农业的老路,创新、高效才是出路。

  王灿有创业的想法后,爱钻研那些投入少、见效快的新项目,在瞄准黑斑蛙养殖后,他还专门跑到湖北学习了3个月,从场地建设,养殖技术,到原材料进购,他都掌握得“透透”的。

  “创业并不容易,但政府帮我解决难题,村民帮我拓宽销路。”王灿说,雷打石镇党委书记吕军辉就多次来这里指导工作。下一步,他的设想是打造黑斑蛙产业链,带动黑斑蛙饲料业和餐饮业的发展,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株洲要闻

湖南新闻

娱乐时尚

华声在线-永州分站 华声在线-张家界分站 华声在线-益阳分站 华声在线-郴州分站 华声在线-岳阳分站 华声在线-娄底分站 华声在线-邵阳分站 华声在线-衡阳分站 华声在线-湘潭分站 华声在线-常德分站 株洲网 湖南日报 株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