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华声全媒体株洲分站4月26日讯(记者 李永亮)今年4月26日是第9个“全国疟疾日”,宣传主题是“消除疟疾,谨防境外输入”。株洲市疾控中心通报称,去年底,该市9个县(市)区均已通过县级消除疟疾考评。今年省卫计委将组织专家对该市消除疟疾进行市级考核评估。专家提醒市民,做好防蚊工作,以免感染疟疾。
2007年起均为散发的输入性病例
从疟疾发病情况看,株洲出现过三次疟疾流行高峰,病例主要集中在50、60、70年代,第一次从建市以来,1951年开始,延续到1955年,年均发病率达403.42/10万,第二次从1961年开始延续到1965年,年均发病率达601.43/10万,峰值达1153.91/10万。第三次从1970年延续到1972年,年均发病率达67.28/10万,1994年后发病率一直控制在1/10万以下。2006年出现最后一例本地感染病例,从2007年起均为散发的输入性病例。
2011年以来,株洲市每年报告几例输入性疟疾病例,83%为恶性疟疾,9%间日疟、4%卵型疟和4%的混合感染。病人是从非洲国家返回的人员。
四大措施防控疟疾
主动监测。每年该市对“三热病人”(疑似疟疾病例、临床诊断疟疾病例和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开展疟原虫血片镜检。2015年共对2936名“三热病人”开展疟原虫血片镜检。2016年第一季度,共对335名“三热病人”开展疟原虫血片镜检,发现阳性患者1例。
质量控制。市县两级疾控中心每个季度都要抽取全市所有“三热病人”阳性血片和10%的阴性血片进行实验室复核,防止疟疾病例漏报和错报。
加强培训。9个县(市)区每年都组织对辖区医疗机构的临床医生和检验人员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和血检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基层医务工作者疟疾诊治的技能和水平。
网络监测。每天市、县两级疾控中心都要对疫情网络进行巡查,各县(市)区疾控中心在接到医疗机构电话或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后,立即对疟疾病例进行现场复核确诊,并进行详细的个案调查。
全市消除疟疾后,重点加强了对输入性病例的管理。与教育、商务、出入境检验检疫、旅游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认真落实《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各项防控措施,特别要加强输入性疟疾病例管理;向当地政府汇报消除疟疾工作进展,研究解决消除工作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加强对出国经商、旅游和务工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宣传,提高自我防护能力,谨防境外感染,减少境外输入病例的发生,增强患者及时就诊、配合治疗意识,使每一例患者都得到治疗,提升群众自我防护能力,减少传播风险。
如何预防、治疗疟疾?
预防疟疾最有效的办法是防止蚊虫叮咬。尽量避免在蚊虫活动高峰期(黄昏和夜晚)到野外活动;如必须在户外作业,可穿长袖衣和长裤,皮肤暴露处可涂抹外驱蚊剂,防蚊叮咬;睡前可在卧室喷洒杀虫剂或点蚊香;睡觉时使用蚊帐或长效蚊帐;房屋安装纱门、纱窗。
间日疟患者一般采用磷酸氯喹加磷酸伯氨喹治疗,在第二年春季还要采用伯氨喹再进行一次抗复发治疗;非重症恶性疟患者可口服青蒿素类复方制剂,如双氢青蒿素哌喹片、青蒿琥酯/阿莫地喹片、复方磷酸萘酚喹片和复方青蒿素片等进行治疗;重症恶性疟患者应采用青蒿琥酯或蒿甲醚针剂进行抗疟治疗。
【小知识】什么是疟疾?
疟疾俗称“打摆子”、“冷热病”,是由疟原虫侵入人体导致的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疟疾主要是由蚊子(按蚊)传播的,当蚊子叮咬疟疾病人,疟疾的病原体疟原虫进入蚊体并在其体内发育,当蚊子再次叮咬健康人时,蚊体内的疟原虫通过蚊子的唾液传给健康人。
疟疾有间日疟、恶性疟、卵形疟和三日疟四种,我国最常见的是间日疟和恶性疟,非洲国家最常见的是恶性疟。疟疾的典型症状为先冷、后热,再出汗。发冷时暑天盖了棉被还感觉冷,发热时体温可达40℃以上,并伴有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几个小时后出一身大汗就退热了。间日疟一般隔天发作一次,恶性疟每天或不规则发作,还可引起脑型疟等。疟疾病人如果得不到及时、规范的治疗,将出现严重贫血、胃出血、脑部损伤、肾衰等严重并发症,治疗不及时将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