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株洲频道

  • 株洲时政
  • 国家级城市群如何影响株洲市民生活
国家级城市群如何影响株洲市民生活
2015-04-08 16:48:38 来源: 长株潭报 作者:记者万佳

  专家解读《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将利好株洲,并会在基础设施等方面为市民谋福利

  株洲大桥至炎帝广场。长江中游城市群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市民出行将会更加方便顺畅。记者陈杰摄

  市民在办理医保业务。城市医疗卫生资源的共享等都是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方向。记者金林摄

    日前,国务院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下称《规划》)。这是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对于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长江中游城市群进入国家级城市群序列,包括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可以预见,武汉、长沙、南昌中心城市地位将获得强化。这一新获批的城市群将对株洲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规划》又将怎样改变株洲人的生活?本报记者专访了株洲市委党校教研处陈建东教授,进行深度解读。

    《规划》对株洲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国家战略的重要布局。中国经济以东部发展为龙头,发展最好的三大国家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都位于东部地区。但新常态下,经济格局发生了演变、经济增长动力也理应相应转变,怎样通过东部的发展带动中西部?在去年3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南北遥相呼应,构成中国未来数年最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

    当下,《规划》将环长株潭城市群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陈建东分析称,这是从国家战略层面来支撑中部崛起战略。“面对规划,株洲更应该理性分析,从利好方面而言,长株潭城市群原来是一个区域性的城市群,而现在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而株洲作为环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一极,在资金、政策和项目方面都会获得相应的倾斜,对株洲而言是一个机遇。”

    并存的更是挑战。陈建东表示,长江中游城市群之间的资源和产业互补性不强,城市群之间的产业结构关联性较大,也就存在较强的竞争性。“长株潭城市群是发展相对较早的城市群,但整合程度相对不高。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株洲不能寄希望于外力带动,而要立足于自身的特色、找到自己的定位。”

    《规划》将在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方面为株洲市民谋得不少福利

    作为工业城市,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株洲有着明显的产业带动优势、区位优势和创新性人才优势。陈建东表示,《规划》中所明确的城乡统筹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调发展、共建生态文明、公共服务共享、深化对外开放等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不仅涉及到了经济发展的问题,更加突出了民生、社会和文化领域的问题。“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关心发展的总量、更要关心发展的质量,株洲如何立足大战略和自身区位优势,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与百姓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

    《规划》明确的6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仔细分析,未来也将为老百姓谋得不少福利。“首先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而言,未来将有更多的投资倾注到基础设施建设中,也意味着老百姓的出行将会有更多的选择、将会更加方便顺畅。”而就公共服务公用的角度而言,陈建东同样表示,可以预见教育资源整合、城市医疗卫生资源的共享、医院检验结果的互认等方面,都是未来城市群发展的方向。“株洲的医保卡可以直接在湖北和江西使用,以后未尝不可实现。”

    株洲市商务局副局长江林同时表示,位于城市群背景下,株洲市的重大项目招商引资也会获得更多利好。“在这一背景下,株洲要适时抓住机遇、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株洲市产品走出去、促进株洲市企业迸发出新的活力。”

    □链接

    株洲应从三个方面明确在城市群中的角色定位

    《长株潭报》株洲讯(记者万佳)区域的需求决定城市的价值、聚合的能力决定城市的定位,这是区域经济学家口中的老生常谈。如同个体之于家庭和单位,城市之于区域也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角色。而株洲在这个国家级的区域规划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针对这一问题,陈建东表示,在《规划》中明确的六个方面重点任务中,株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明确城市定位。

    首先要注重产业协调发展。“株洲产业不可能孤立发展。株洲作为老工业基地,与长沙和湘潭的产业有相似之处。”而产业升级首先得从制造产业开刀,陈建东分析,株洲近几年提出的建设株洲动力谷,就可以立足于长株潭城市群的角度。轨道交通、汽车、航空等产业同样如此。

    其次要落实统筹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任务,而株洲在这一方面仍然任重而道远。株洲市与县域间的联系不够、城区对周边县域的辐射不大,城乡之间的发展还未真正统筹起来。再次是要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株洲工业的发展,更多还要依托如现代物流、金融、文化创业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最后要积极培育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更应该通过一些新兴产业来优化产业结构。“株洲是个创新人才丰富的城市,比如株洲的职教城、各个科学研究所,不仅可以作为株洲、更可以作为整个区域的智力支持。”陈建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