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清晨,株洲县城塘村的田头市场,菜农与菜贩子的吆喝声和讨价还价声响成一片,不远处的南洲蔬菜基地里,绿油油的香料菜长势喜人。据了解,冬种期间,该基地种植香料菜的面积超过3000多亩,有大蒜、葱、芹菜、香菜、韭菜等几十个品种。
入冬以来,我市农业部门抢抓有利时机,通过产业带动,迅速掀起冬种热潮。市农业局统计数据显示,冬种期间我市作物播种面积达178万亩,其中油菜60万亩、蔬菜65万亩、绿肥48万亩,萧瑟的田野披上了绿装,变得生机勃勃。
特色经济作物成田野新风景
拉线、挖坑、运苗……在株洲县南阳桥乡千亩蚕桑种植基地,农户正在栽植桑苗。蚕桑种植是当地引进的新项目,去年10月,南阳桥乡乘霞垅村成立了蚕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统一整理土地、统一采购种苗、统一管理技术、统一蚕茧收购的模式,发展蚕桑产业。
为保证蚕桑的成活率,农业部门组织专家定期到种植基地,现场教村民种植技巧。“桑苗的嫁接口要露出土层,要保证其根系和土壤的充分接触。”正在嫁接桑苗的农户告诉记者,本月中旬该村可完成1000亩栽植任务。
“每亩蚕桑可产蚕茧150公斤左右,蚕茧的价格在每公斤30元左右,算下来每亩收入不低于4000元,纯收入比种植水稻要翻番。”乘霞垅村村支书廖相广说,等到蚕桑基地成熟以后,当地还将发展特色旅游,拉长产业链,让特色经济作物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据了解,冬种期间我市共落实高产示范片共277个、面积20.77万亩,并部署了以106、320国道沿线为重点的冬种“绿色长廊”建设,特色经济作物让冬日田野有亮点、有特色、有看头。
规模种植引爆冬种热潮
以往,冬种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不仅效益低,农民的积极性也不高。今年,农业部门通过规模化生产,推广连片规模种植,引爆了全市冬种热潮。
在醴陵市王仙镇观口村冬季绿肥高产示范点,株高3-4厘米的绿肥出苗较好。去年9月,农户蔡家文成立合作社,发动村民种植1520亩绿肥,并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推广“三花混播”模式。
“‘三花’指的是紫云英、油菜和萝卜三种作物,混合栽培可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节约种植成本。”蔡家文说,这批绿肥预计亩产可达1500-2000公斤。
1月10日,在醴陵市栗山坝镇东岗村,农户们正在移栽油菜苗。去年下半年,村里引进油菜,成立了专业团队,指导规模生产。目前,全村种植油菜1505亩。
“我们专门成立了一个技术服务小组,根据田间操作流程定期实地指导,并且免费给农户提供种子和肥料。”醴陵市农业局粮油作物站农艺师黄国龙说,规模种植再加上技术指导,大大激发了农民冬种的积极性,冬种作物的面积稳步提升。
据了解,冬种期间我市注重发展蔬菜和油菜产业,累计带动农户20多万户。“蔬菜平均亩产可增收2000-3000元,油菜平均亩产可增收500-600元。”市农业局副局长刘晓理说,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基地的发展,通过合作社带动农户,冬季农业综合效益逐渐凸显。